你的手,你的文字
/王宁
---朱红霞作品印象
说朱红霞的文字之前,先说说她本人。不过,要说说她本人,这口可能开得大了点,因为至今我还没有和她谋过面。间接认识朱红霞有5年了吧。5年前我的第一篇小文经过她的编辑发在《定西日报》上。后来陆续发表的小文都是经过她的手的,我和朱红霞的交集仅止于此。
有几次和朋友们谈起她。一位朋友说过“朱红霞是定西日报社第一笔杆子,也是定西第一才女”;还有一位擅于书画的朋友曾经在饭桌上这么说过“说起手啊----朱红霞的那个手啊,那是我看见过的最美的手!”说这话时他平托着双手,像捧出了一条哈达,那么真挚纯洁的赞美。这次以后,朱红霞给我的印象在才女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纤纤美人的形象。
不管是才女还是美女,总觉得她是一个美好的人,这种美好的感觉主要还是源自于她的文字给我的印象。
初读朱红霞主笔的《陇中印象----对话定西百名书画家》这本书时,曾担心这种专业含量较高的书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会显得艰涩凝滞,结果读了几篇之后兴致渐起,进而意犹难尽,直止读完。
掩卷闭目中,一幅幅画面在眼前依次而过:书画作者的形象,他(她)的作品,而朱红霞的评论文字就是配在它们旁边的一件件木雕,是檀木,紫檀木。每一件都带着千古岁月的幽幽之气,泛着木香的芬芳。精细而苍劲,隽永而雄厚;刀法流畅,形态各异,因人更势。我读过的评论文章气吞山河的有,光灿夺目的有,泥沙俱下的有,不痛不痒的也有。但她的这些文章读起来有一种凝重又清丽的纹理感,让我这个于书画一直陌生的人无端地生出了一种想亲近它们的欲望。
最近又有幸得到一本朱红霞的专辑《流年》。
我有时候会有一种很奢侈的愿望:一段整块的时间,最好是从午睡后开始,没有俗事相扰;窗外是微雨或者若有若无的雪花,远山含黛,带几分渺远、苍茫的意境;再放一支类似于马修·连恩的《布列瑟农》这样的曲子;然后抱一本书,一本能让人沉浸其中的书。我觉得这便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刻了。看似要实现这点并不难,但对我而言总是难以实现。不过朱红霞的《流年》是在靠近这种奢想的边缘环境下读完的。晚饭后,安顿好了老人和孩子,窗外有雨,当然,也有《布列瑟农》。从晚上7点到12点,一口气读完。
再说说我前面提到的“沉浸其中”。人过三十,读书就少了功利性,只是为了供给自己精神方面的营养,填补头脑中的那些空白,阅读就变成了生活中一种纯粹的快乐,但也不总是快乐。现在的好多书,包括一些比较知名的专栏作家的书,有的读起来令人多少有点小失望:要不华丽耀眼空泛无味、要不虚无缥缈不知所言、要不一锅鸡汤将你从头灌到底。恰恰是人人都有经历和体会的平实朴素的日常生活一字都不提及,或者不屑提及。我总觉得,能让众生臣服的那些至理和名言往往就在我们的俯仰之间、平淡之中。而朱红霞的《流年》就是这样一本接地气的书。她的《字里家园》部分读起来有种柴烟绕屋梁、翠鸟闹枝头的生活气象。辛辣、悲酸、愉悦种种人生至味通过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朴实的描写慢慢渗入到读者心里。可能由于我和她的生存地域相同,成长环境相似的缘故,这样的文字读着读着就进入了“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的状态。这便是“沉浸其中”。也或许由于我同为女性,和作者有着一分天然的相通,从而有种惺惺相惜之感。
《屐痕处处》是游记部分。每到一处,作者都能从眼前的物事将独到的目光投向岁月的深处。人文地理,融会贯通,博古论今,娓娓而谈。每读一篇游记都会走进一段历史,感受一个朝代的兴衰变迁,一位故人的悲喜情怀。《碎思瓣瓣》部分是作者心灵的感悟和智慧之光的闪耀。理性而唯美,铿锵而温软。文风风雅别致,洒脱清丽。你读后会感觉口中有余味;耳中有余音。---是小时候在端午节吃过的韭菜炒腊肉的余味;是初中第一次听音乐老师在风琴上压下的那声“1”的余音。
阅读是一种攀登,迟缓,但总在进步。时日久了,会处在一个相对的高度,哪怕只有一厘米的高度。尽管面前依然是高山仰止,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追求肯定是有的。所以我觉得自己在阅读口味上渐渐的有点越来越挑食的倾向。当然,如果一本书的表达方式或者主题思想不适合自己的口味,你也不能就此认为它不是一本好书。当你拿起一本书时,如果其中有一页的文字能让自己感动、触动,它便是一本值得读下去的书了;如果有十页以上能打动你,便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了;如果整本书让你读起来欲罢不能,那便是你与这本书之间的造化了。朱红霞的文集《流年》便是一本和我有缘分的书。
时近子夜,月色清朗,陇山苍茫。家人鼾声徐徐,愔愔台灯之下,我埋首书卷,心思温润。虽然已近中秋,但我的面前分明是春天次第开放的花朵。感谢这本书,感谢朱红霞,不知道她是以一双怎样的令我的朋友由衷赞美的手书写了这些葱茏而挺拔的文字,让我与它们之间有了一场如此芬芳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