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到底要不要自私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会直截了当地回答一句“不能!”,但到头来还是习惯性地思虑着自己。所以,这个问题以及这个答案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从道德层面上讲,我们都是不该“自私”的。我们民族的基调就是“先人后己”、“大公无私”。也许,我们每个人从小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我也不例外,从小我就被教育说要让着其他小朋友,要学会照顾周围人的情绪,要先想着别人再考虑自己……小的时候,我只把这些当做真理在奉行。尽管有很多时候我会感到委屈,但在与人交往时,我仍把那些道理当做首要原则,我会有意识地抑制“自私”的情绪。小时候这么做,可能会被别人夸贴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无私”是“傻子”才会干的事。“无私”这一处事原则在我心里的“权威”地位也在逐渐崩塌。我开始对“人不该自私”这句话产生疑问。
从逻辑层面上讲,“无私”是不合逻辑的。先为他人着想,首先会浪费自己的精力,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其次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从这两点来看“无私”不仅不会给我们带来丝毫的好处,而且还会损害自身的利益。从逻辑上讲,“自私”才是符合人的行为逻辑的。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自私”呢?
可能会有人说,自私指向“罪恶”,无私指向“伟大”。但不论“自私是罪恶的”,还是“无私是伟大的”,都是我们人类后来赋予的意义。而我也并不否认这种意义的赋予。自私是否罪恶我们暂且不论,但无私一定是伟大的。符合行为逻辑的想法与行为,对我们来说都是简单易行的。我们做起来理所应当的事,当然没有伟大可言了。但“无私”并不是理所应当的,这是需要我们违背正常的行为逻辑,去做舍己为人的事情,所以它才伟大。只不过我们的教育仅仅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遵循“无私”这一原则,却忘记告诉我们其背后的意义,所以很多人便以为“无私”是理所应当的。但事实确实如此吗?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们一生都在遵循着至高的行为准则。我们所要倡导的不是让所有人都做到像圣人那样,而是要倡导每个人向圣人看齐。如果人人都是圣人,那便不存在所谓的圣人了。现今社会很多人都会排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他人的做法。难道是道德的制高点有什么问题吗?没有问题的话,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是什么出现了问题。问题出现在,有很多人用至高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别人,而仅以较低的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但我们要知道的是,至高的道德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它不能被用来评判所有人。符合至高的道德标准的人可称之为伟大,但达不到的而没有违背道德底线的人却不叫罪恶。
所以我们到底该不该“自私”?与其说这是个问题,不如说这是个选择。到底要不要“自私”,要看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对我来说,我早已习惯了为他人着想,不“自私”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比起一味地为自己考虑,先为他人考虑更能让我感到心安。从这一点来讲,这也是“自私”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根本不必纠结于该不该自私,只要在符合原则的范围内,选择一种能让自己“过意的去”的方式就好。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不会倡导无私,也不会批判自私。我的态度是,如果你认为“无私”是光明的,那你就坚持去追求;如果你觉得“自私”能让自己快乐,那就尽管去做一个“自私”的人,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不要损害到他人的利益,始终坚守自己内心的底线。在我看来,在利我与利他之间找到一个心理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