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教育咨询中,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抱着想改变孩子的目的前来咨询,可是深入下去之后,家长才发现,自己的身上就存在很多问题,而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自己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比如,曾经有一位母亲,为了女儿早恋的事前来咨询,她表示,自己用了很多方法,试图来说服孩子与那个社会青年分手,可是都失败了,母子关系非常紧张,紧张到了她一说话,女儿就起身关门。
这位女士滔滔不绝地讲着,我就那么有一搭无一搭地听着,此时此刻,我好像感受到了她女儿的感受:面对着一个道理连篇的母亲,是一件多么让人抓狂的事情。
于是我反问了她一句:刚才听您说了那么多女儿不理想的表现,您觉得自己在女儿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这简单的一问,竟然把她问住了。她思考之后,开始顾左右而言它,在她饶了一大圈之后,我再一次问了她相同的问题。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女儿的心中,我应该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妈妈。”
这位女士开始回忆起女儿之前对她种种的不满,其中一个便是对弟弟太偏爱了,为了抗议,甚至曾经有一次,女儿趁着大人不在家,把弟弟揍了一顿。
随着咨询的深入,这位女士又回忆起了很多女儿曾经的不满,包括女儿的同学到家里做客,这位妈妈并没有招待她们,反而把她们赶出了家门,这位妈妈对待婆婆和亲妈的态度相差太大等等等等。
看着这位妈妈开始进入女儿的内心世界,我问她:结合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您觉得什么样的妈妈才是一位优秀的妈妈?
这位妈妈是聪明的,她很快总结出一个好妈妈具有的品质:理解,支持,信任,接纳,引导,公正,以身作则等。
咨询进行的很顺利,50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总结的时候,她说: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好妈妈,却从来没有从女儿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看来我要学习如何做一个好妈妈了。
我相信,这位妈妈会做的越来越好,因为她已经掌握了一种能力:从女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能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应着他或她的人格特征。在《DSM-5理解精神障碍》这本书中,对人格的定义就是:
人格指的是个体如何表现他们的想法和见解以及与他人的相处。许多有人格障碍的个体,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可能以不正常的、有害的方式思考或行动,他们经常为自己所造成的问题而责备他人。
评价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标准之一是:很难接受或理解他人的观点。本质上,有人格障碍的个体经常只是强烈地聚焦与自己。
简单说,当一个人执著地认为自己没有错,错只在别人时,这个人就很可能有人格障碍,而人格具有稳定性,很难改变。所以,在咨询室中,当我们引导来访者转换角度,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时,尤其是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去看待问题时,如果这个人能够做到,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
前两天,跟一位老师聊天,她分享了一件事情。
她们班有一名学生,总是坐在教室的最后一位,因为他学习不好,看起来也傻里傻气的。在六十多人的班级里,没有人会注意这样一名不起眼的男生。
那一次,学校组织去听演讲报告,老师也参加,讲师讲到动情之处,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这位老师也是一样。当她在偷偷抹眼泪的时候,一张纸巾递了过来,抬头一看,正是做在她身边的那名不起眼的男生,他就那么静静地坐在老师身边 什么也没有说。
这位老师很感动,从此对这个孩子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懂得别人需要什么,并及时满足别人需要的人,即使他的学习并不优秀,他也一定能够在某个领域发光发热,因为他拥有了站在别人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
是的,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