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鸡汤问答
现在市场上的“鸡汤类”图书可真不少。林林总总的“鸡汤”占据着出版市场的一块宝地,每年的图书行业大数据统计上,“鸡汤”都在向人们昭示着其不可撼动的地位。
“励志、治愈、成功”等关键词,就是我们在各大图书网站、书城打开鸡汤之门的灵验咒语。
但另一方面,读者们(或者根本不是读者)对“鸡汤”的评价是极端分化的。喜欢“鸡汤”的书友将作者视作偶像,像追星一样追捧;不喜欢的则将“鸡汤”打入图书鄙视链的最底端,誓要让其一文不值。
“鸡汤”为什么受到大家的喜爱呢?
也许你羞于承认自己偶尔会看“鸡汤”,但数据不会说谎。
“鸡汤”是现代人平复情绪的一剂良药。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躁郁、迷茫、反复无常似乎成了社会病。我们即没有心情看维克托的意义疗法,也没耐心钻研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别担心,我们还有“鸡汤”,细碎的故事符合我们碎片阅读的习惯,轻松文艺的氛围能暂时镇静起伏的情绪,被反复论证过的道理也更容易被接受。“鸡汤”甚至有助于人们养成阅读习惯。
那为什么“鸡汤”还会受到喊打呢?
其实追捧者与反对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阅读阵营。有穷经皓首,读经典看名著,通晓世界历史,熟悉哲学流派之人。这样的读者自然不会回到“鸡汤”这种浅阅读上来,并且对鸡汤口诛笔伐,不可谓不严厉。有人书没读几本,只是阅读方向与鸡汤背道而驰,便也学着前辈们指手画脚起来。其实大可不必,鸡汤固有其不足之处,这些年大家分析也算透彻了:“假文艺”“毒鸡汤”“堆砌词句审美疲劳”“只说不做没方法”等等,但它也有现实的出版价值存在。我们吵来吵去,不过是阅读目的不同。目的不同,便没有争吵的必要。两拨人仅唯一相同的点——以阅读为媒介达成目的,除此之外,大都是南辕北辙的呼号。
那难道没有中间派吗?
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爱好者或出版界的同仁大都能处于中间地带。
在阅读的世界里,鸡汤当然属于政治不正确。但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读名著,学技术。阅读也只是一种途径,不需要一个必须到达的彼岸。
摇滚文艺: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鸡汤文艺:时间无情第一,它才不在乎你是否还是一个孩子,你只要稍一耽搁、稍一犹豫,它立马帮你决定故事的结局。它会把你欠下的对不起,变成还不起。又会把很多对不起,变成来不及。
二、陶瓷兔子
兔子是一位与众不同的“鸡汤作者”。
她是一个介于“实用阅读”与“鸡汤文学”之间的作者,说她鸡汤,是因为我们能为作者帖的标签实在太少了。以成长杂文为主要作品的兔子,现阶段很难被归类为其他。
这里先放一段兔子的文:
你或许也曾经为类似的问题烦恼:
我把A当作最好的朋友,她却最喜欢B,还要不要继续跟她交好?
男朋友对我不错,但总是不太上进,还要不要交往下去?
老板为人严苛,在他手下工作虽然成长很快但压力很大,要不要跳槽?
既没有非常满意,又没有完全失望,类似的纠结与其说是来自问题本身,不如说是来自现实与我们的期望之间的落差。当有人辜负我们的期望时,失落便油然而生,甚至会演变成对他人的厌恶以及自我怀疑。
期望作为一个主观因素,在关系中的作用却常常会大于客观事实,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有关期望值管理的问题。
什么是期望值?
期望值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甚至是对世界的预期。自己是否应该考满分,朋友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别人应该如何对待你,这世界是真善美还是丑恶脏。
一个人持有的预期可能来自家庭,比如你小的时候父母总是把你照顾得无微不至,你对亲密关系可能就会抱有一种“爱我就要照顾我”的依恋,或者你的父母总说你没出息,你对自我价值的预期就很可能会比旁人稍低。
预期也可能来自后天的经历,一个女孩儿连续三次遇人不淑,就会认为全世界的男人都不值得相信;一个人若连续几次都考满分,他自然就会期待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预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隐秘的过程,因此,有时我们并不能明确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有时候自己深陷于纠结和痛苦之中,其实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世界的期望与现实是失衡的,所以才会一直感到失望或吃力。
有个读者曾经给我留言,讲起友情三人行的故事。
她把舍友A当作最好的朋友,甚至到了掏心掏肺的地步,可A心目中最好的朋友却是另一个女孩儿B。无论是吃饭还是出去玩儿,都是她拉着A,A拉着B。
A对她也很好,三个人一起出行时也从未冷落过她,可她总是觉得莫名的委屈,甚至想到要放弃这段友谊。
她对友谊的期望是排他性的,像是拼图,只有唯一的一块可以相配。但现实中的友谊往往更像是积木,跟不同的人,就能组成不同的造型。
这样独占性的期望遇到开放性的现实,自然会让人反复地陷入失望。
可这不是关系本身的错,即便她放弃这一段关系,也很难如自己所愿遇到那种“眼里只有你”的友谊。
她需要做的不是打压B或是讨好A,而是去调整自己对友谊的预期。
我们不必要成为彼此唯一的朋友,而这也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
管理你的期望值。
一个女孩儿跟我吐槽男朋友,她举出如下例子证明他不爱她:
她出差回来,他打电话问她要不要去接,她贤惠地假装客气“你这几天加班也辛苦了,我自己回去就行”,男朋友便从善如流,下班果然直接回了家;
她过敏长痘,整个脸又红又肿,幽怨地问他“你有没有觉得我这样很丑”,男朋友头也不抬地回答“我爱你又不是因为外貌”;
情人节办公室里其他同事都收了花,她也想要,百般暗示之后男朋友却依然没有意会,她满腔愤懑借故发火,而他大呼委屈,说出一句“你明明说过你不喜欢花”。
她说:“他要是爱我,就应该懂得我的想法,哪怕是我没说出口,或者故意说了反话。”
我咋舌:“哪有那样的男朋友?那是你肚子里的蛔虫。”
她一脸幽怨:“可我前男友就能啊,为什么都是男人,他就这么不懂我?”
我理解她的失望,可是总把个例当作必然,失落与痛苦就会在所难免。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一定会有被满足的时刻,但那并不代表着永恒,也不能成为正确的标准,只是在那一瞬间,你足够幸运。
你需要学会对自己的预期进行初步的判断:
我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期望的?是暗示还是直接说明?
我的期望让我更幸福了,还是让我更加烦恼?
有什么客观标准可以衡量我的期望?
为了满足这样的期望,我自己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当期望不被满足时,关系还能不能继续?
正如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一样,也从来不曾存在完美的关系。万幸的是,我们对关系的预期往往是多面的,因此也就有了取舍的余地。
比如你可能既希望能在工作中快速成长,又希望老板能够和颜悦色,不要给你太大压力。
但这两种情况很少能够同时存在,因此你必须做出判断,对你而言,是成长更重要,还是心情更重要。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则因人而异,对于有的人来讲,情绪上的损耗是无法用成就感来弥补的,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讲,只要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情绪上的别扭都是小case。
你需要学会给自己的预期排序,每个人在每一段关系中都需要做出一定的让步,而你需要弄清楚自己可以让步的地方在哪里。
如果你也正在被关系困扰着,不要让自己的思维陷入凑合还是放弃二选其一的境地,停下来想一想,你对那些让人烦恼的事情都抱有哪些预期,那些预期是否合理,你愿意在哪里让步或者妥协。
一个人除了向左和向右,还可以向前。
坚守底线的同时,请去尝试更多的可能。
这是陶瓷兔子比较经典的答疑模式:提出问题→解构问题→解决方向→具体方法。
这位像知心朋友一样从容平静地和读者沟通的陶瓷兔子,更容易将力量传递给读者。
她已经出版过四本图书,畅销至今,被读者深深信任着。
兔子是一个爱给干货的“鸡汤”作者,不打鸡血,只谈实用。她告诉我们“身段要软,方法要硬”,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忽视方法论的重要性。虽然仍贴着“鸡汤”作者的标签,但已经摒弃了很多“鸡汤”作者的“陋习”,开始烹饪实惠的大碗面了。她的书,或许可以称为“成长工具书”。
所以,“鸡汤”只不过是一个很笼统的归类,有太多出色的作品和作者在其中,有的作者已经打破了“鸡汤”的壁垒,只是我们的标签更新太慢,刻板偏见太重。不希望这样的作家溺死在“鸡汤”中。对所有锐意创新的作家,只有respect respect respect。
那这里是鼓吹大家多读“鸡汤”吗?
非也非也,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是有连贯性的,从“鸡汤”开始培养阅读兴趣也并无不可。但鸡汤只能使阅读路上的一个阶段,迟早会欣赏别处的风景。只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阅读的必由之路,就请别在这条路上铺满荆棘了。
这篇文章也只想大家放下一些偏见,摆正自己的位置。
永远记住菲茨杰拉德的不朽名言: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我想,“成熟”大概就是敢于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而不被世人左右,至于鸡汤还是宽面?我想并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