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书常读常新”,时隔将近10年再读《穆斯林的葬礼》,曾经让那个临近高考的孩子感伤落泪的情节依旧让一个待产妈妈潸然泪下。
书中很多情节、地名均已淡忘,但部分字眼、人名依旧历历在目。
记得初读之时总喜欢追着韩新月、楚雁潮跑,或是看未名湖畔彳亍独行的多才少女;或是焦心于翻译事业遇到瓶颈的师坛新秀;或是意难平于临终之际苦苦等待天明的病榻痴儿;或是伫立一旁默默聆听那如泣如诉的《梁祝》又静静观望那两个新月都未曾等到的人儿的相遇;又或是那句“雁归有时,潮来有讯,唯独明月不再升起”就足以让人回望良久。
再读《穆斯林的葬礼》更多的关注放在了对于穆斯林习俗的关注,全书中提到的葬礼有多次,最先当属“奇珍斋”老主人梁亦清,紧接其后的则为他的夫人白氏,还有一腔赤诚的英国小伙子奥利弗,接下来就是付诸所有温暖与爱一生辛劳的姑妈,令人扼腕叹息的新月和少年敢想敢干中年风光大胜老年有口难言的韩子奇以及由梁君璧成长而成的韩太太。
从书的编排来看两条主线,一条是以韩子奇为代表的“玉”;另一条则是以韩新月为主角的“月”。书名着重提到“葬礼”,书中也多次写到葬礼,但作者着重记录描写的葬礼仅两次,一次是在凄风苦雨送走的梁亦清,另外一次则给了美好人生刚刚开启就戛然而止的韩新月。对照两次葬礼的流程几乎相差无几,但两次葬礼带给观者的感受却各有不同。
梁亦清一生兢兢业业醉心于琢玉,最后生命的尽头也是在“水凳儿”上交付给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可能对于梁亦清来说世道动荡,宝船未竟,妻儿羸弱这桩桩件件都让他的割舍不下,但毕竟仁慈的笔者还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托付的“奇哥哥”以及能够独当一面的“璧儿”,可能往后的日子就如同送别梁亦清那天的凄风惨雨但好在一切又值得期待。
送别韩新月的那天,作者对那个早春是这样描述的:
雪后初晴,“博雅”宅银装素裹,庄严肃穆。
“博雅”宅上方,明净澄澈的天空清得像水,蓝得像宝石,连接着人间的穆斯林世界,连接着茫茫无际的宇宙。
巍巍西山,皑皑白雪。
无论是何处呈现的都是一片干净、空灵、明快的画面,总觉得这一天应该会发生诸多美好的事情,可偏偏作者要以美景衬哀情,就是要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众人观览,天地心间唯余说不清的意难平。
书中还有很多的感触点,暂且就先写这么多吧!剩下的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会带给我们别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