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一口气将这本记录普通8090大学生的家庭、大学时期表现以及毕业后七八年的境况书籍读完了,读完之后感慨良多,本书的作者是一名从教十三年的大学语文老师,从文章里也可以看出来,作者是一位心思细腻且爱学生的老师。
一
二本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新时代中国的普通阶层,而文中的大学生基本来自广东周边的农村地区,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家庭孩子的命运之路。
文中描写的人物在面对人生这条路时来自于原生家庭的限制,来自时代本身的限制在一开始就注定了要走的人生宿命。很少有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实现逆天改命,实现社会性成功。
在选择人生之路时,新时代的年轻人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课题——高房价。在本身就业环境严峻的情况下,加上原生家庭经济基础较差,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接下来的人生之路。因此很多人选择回乡镇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安稳度过一生,因为他们知道,光鲜亮丽的城市,即使拼上两代人的努力依旧在这里扎不下根。
然而对于那些家庭经济基础好的同学来说,读大学相当于一个阶层的跳板,在毕业之后来自社会的压力要小很多,不用去想没钱买房的问题。
二
书中也讨论到了应试教育问题。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高考确实是一条改变命运的最便捷的机会。但是呢,在教育市场化下的应试教育,对孩子天性是一种抹杀。在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之后,来到大学里,一个个年轻人失去了这个年纪本该有的好奇心和人生理想。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大学时期,在经历过整个高中之后,突然来到大学,没有人管你,没有人告诉你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因此在整个大学时期虽说是无忧无虑,但也可以说是一事无成。因为真的不知道要干什么。
我自己就是应试教育下的工业品,在走完整个流程之后,回过头看其中利弊。不仅仅是制度本身带来的上海,同时也有来自于原生家庭带来的局限性,在这两种因素交织的影响下,造就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业品。
即使到了现在的年纪,依旧可见应试教育留下来的影子。
我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的推进中,希望未来的孩子们在学业和家庭的双重因素作用下,依旧可以仰望星空保持足够的好奇心,依旧可以保留自己的个性和独有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