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神秘的“历史系”

高考时因为分数不够,我阴差阳错地从文学系被调剂到历史系,为了这事还难受了好长时间。

图片发自简书App

那个时候央视的《百家讲坛》正火,家里人觉得女孩子学个师范类的历史专业还不错,就算不能这样出现在电视里: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起码还能当个历史老师: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但在当时“作家梦”刚刚破灭,又对“历史”没有丝毫概念的我看来,历史系毕业的人出来大部分都是风餐露宿干这个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而且现在还有好多人就是这么看我们的,别走啊,说的就是你,哼╭(╯^╰)╮

对这些骨头摸来摸去:

图片发自简书App

甚至还觉得要跟它扯上关系: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太吓人了好吗?!难道要夜夜做恶梦吗?!我读书少,泥萌别逗我!!!

图片发自简书App

带着对历史深深的恐惧与抵触,我心不甘情不愿的跟历史扯上了关系。

但是,真正进了历史系才发现,真相完全不是这样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唯一那点可以听老师讲历史故事的小幻想瞬间破灭,想听故事?可以啊,自己去看书吧。我从此整日与这些厚厚的大部头为伍: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文言文看不懂?繁体字不认识?没关系,学了再考!

图片发自简书App

至于你们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所谓的“刨坟盗墓”,还有那些稀奇古怪的生物,sorry,课上是绝对不会讲的,我们学的是可是绝对专业的《考古学通论》。

不光要知道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的头骨、下巴、脑容量、上门齿、臼齿都是啥样,分清各种容器的名称和模样: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竟然还得背着画出墓穴的内部构造图!

这是当时班里的大神凡哥整理的43页电子版笔记:

图片发自简书App

靠着这个,好不容易才通过了考古学的期末考。


除了上课,作业布置个小论文什么的更是家常便饭。所以,图书馆就成了我最常去的地方。本科时学校的图书馆仅占了教学楼的一层,在我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前一年,终于建成了这个样子:

图片发自简书App

晚上灯光亮起来还是挺好看的,前面的雕像是孔老夫子。每次路过图书馆,即使不进去,看着这么漂亮的建筑也是很开心哒~~

在面临考研细分专业的时候,我曾经很天真的认为,古代史要看竖排繁体的文言文,会眼疼;世界史要翻译外文资料,太麻烦;中国近代史嘛,史料半文半白,英语不好也没关系,再加上民国的言情小说看过不少,才子佳人的风月八卦我也正感兴趣,就选这个好了,果然很明智,哈哈哈!!!

图片发自简书App

直到研一的第一节课,我才知道自己错的太离谱。所谓的中国近代史仔细学起来,不仅要读文言文,连英语也不能放下!简直是晴天霹雳!

图片发自简书App连

要看的史料也升级成了下面这些高级版: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小论文已经无法满足老师们的需求了,大BOSS为了训练我们这些菜鸟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一学期布置的十几篇不能重样的手写体开题报道差点累掉半条命。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为了让我们知道历史论文的规范写法,大BOSS甚至让我们手抄了整本《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终的毕业论文10万字仅仅是起步价!!!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不仅要看国内大牛们的著作,有些海外学者的书也是必读的。还有了专门保存历史类网站的收藏夹: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之前在新东方教高三历史的时候,有学生向我吐槽不愿意学历史,小屁孩们觉得历史难学,我也是满肚子委屈。

曾看过这么一段吐槽:

自从学了历史之后,我已经被默认为知道历史上所有皇帝、名臣、大将、宿儒的生平事迹,一切野史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以及一切历史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地点参与人物,经过结果意义影响……答不上来就会听到那句比闹钟还要挠心的吐槽:“就这水平还学历史?”

学历史的不是复读机啊!!!我们也有领域有方向的好吧!!!全记脑子里了还要书干嘛啊!!!这年头手机上网这么方便动动指头百度一下行不!!!请不要听到我是学历史的就条件反射地说:那你们以后出来能干什么呀!我们可以干的东西多着呢~请不要听到我是学历史的就认为我们只会刨坟,我们坚决抵制无视现代史和当代史的行为好吗!!!

图片发自简书App

更可气的是,经常有人摆出一副居高临下不屑一顾的嘴脸问我,你们学历史这玩意儿到底有啥子用,能给国家创收吗?

虽然这些年我自认自己的历史知识也只学了个半斤八两,但一个仅仅看了几部清宫戏几本戏说的书就自认为很懂行实际还没摸到历史皮毛的外人,又有什么资格对我学的专业指手画脚?

图片发自简书App

即使历史专业在当今社会不被人看好,但我仍想与刚刚进入历史系的师弟师妹,以及真正喜欢历史的人们,分享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老师说过的一段话:

“我建议,别把历史学习看成就业求职的培训,在北大历史系学习不该如此。史学提供一种特有的训练,我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开始,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那理性和良知的训练,才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校园为什么会成为‘精神家园’的东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证据-杨乃文 以前偶然认识了一个男生,后来加了微信,他给人印象很健谈,有点幽默,比较大度。翻了一些动态,觉得这个...
    阿龟_阅读 472评论 0 0
  • 就为了一眼回眸 练习了无数种微笑 那人 却牵伊人翩然而过 脸上洋溢的 是无法掩饰的喜悦 怎样就错过一步 你已揽她人...
    不美千树阅读 234评论 0 2
  • 可能是最近阅读太散乱的缘故,也可能是各种瞎忙碌,看了很多的书,听了很多的课,回到自身,哎呀,好像认知提高些了,行动...
    小懒与小勤阅读 350评论 0 0
  • 一碗面条祝长寿 两个鸡蛋祈圆满 三根蜡烛许心愿 四季平安又一年
    青云墨阅读 201评论 5 7
  • 继山东临沂准大学生徐玉玉被电话骗光近万元学费,伤心欲绝心脏骤停不幸离世的新闻后。令人悲痛的是,临沂临沭县临沭镇的山...
    米丝米丝阅读 616评论 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