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一天,雪还没有化掉,在原野上突然开了一朵彩虹色的花。终于能见到太阳了,她十分高兴,由衷地愿意跟每个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每次路过她身旁的都是一些善良可爱的小家伙,彩虹色的花总是很热情地帮助它们,很慷慨地把她的花瓣一片一片地给了蚂蚁、蜥蝎、老鼠、小鸟、刺猬……小家伙们每次都心满意足地走了,彩虹色的花也分享着它们的快乐。 随着季节的变换,彩虹色的花慢慢枯萎老去,被掩盖在白茫茫的雪地下。虽然她离开了现世,却给大家留下了一片温情。冬去春来,彩虹色的花又回来了,又见到太阳……生命可以轮回,乐于助人的精神则永存其中,给我们留下无穷的意味。
作者简介:
麦克格雷涅茨,1955年生于波兰,毕业于华沙艺术学院后,开始在欧洲发表插画作品。1985年赴美国,在《纽约时报》等报刊上画插画的同时,从事绘本创作,1996年以《月亮是什么味道》获得了日本绘本奖。
细野绫子,1969年生于日本东京都,于1983年赴美国。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毕业后,从事平面设计,现在在日本从事平面设计和绘本翻译等工作。
“好,今天我一定要把积雪全都融化掉。”太阳升起来把原野照得亮亮的。他吃了一惊:昨天还是一片积雪的原野上,竟然开着一朵花!
“早安,你是谁?”太阳问。
花儿回答说:“早安,我是彩虹色的花。冬天的时候,我一直呆在泥土里,可我再也等不及了。现在终于见到你了,我多高兴呀!我想跟每个人分享我的快乐。”
过了几天,好像有谁从花儿的身边走过。
“早安,我是彩虹色的花。你是谁呀?”彩虹色的花问。
“我是蚂蚁。我现在要去奶奶家。可是,雪融化了,原野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水洼。我怎么才能过去呢?”
“是这样啊。那你爬上来,摘一片花瓣试试看,说不定能用得上呢。”
小蚂蚁摘了一片花瓣,就这样成功地度过了水洼。
又过了几天,一个很舒服的晴天,好像又有谁走过。
“你好,我是彩虹色的花。你是谁呀?你为什么那么难过”彩虹色的花问。
“我是蜥蜴,今天我要去参加宴会,可是没有合适的衣服。怎么办呢?”一只绿色的小蜥蜴说。
“哦,也许我的哪一片花瓣与你的绿色相配。你看呢?”
小蜥蜴摘了一片粉红色的花瓣披在了身上,美美地去参加聚会了。
又过了几天,一个很舒服的晴天,好像又有谁走过。
“你好,我是彩虹色的花。你是谁呀?你为什么呼哧呼哧地喘着气呢?”彩虹色的花问。
“哦,你好,我是老鼠,最近天气又闷又热,弄得我晕乎乎的。要是有把扇子就好了。”
“咦,那用我的花瓣不正好吗?”
小老鼠摘下了一片蓝色的花瓣,舒舒服服地把它当扇子使,一下子凉快多了。
白天越来越短了,已经是秋天了。好像有谁从天空飞过。
“你好。你是谁呀?你还会飞啊。”彩虹色的花说。
“你好,我是小鸟。因为我有翅膀,所以会飞呀。今天是我女儿的生日,我出来为她选一件礼物。可是,飞来飞去,什么也没找到,正着急呢。”
“那你看看我这儿有没有她喜欢的彩色花瓣呢?”
鸟妈妈拿走了一片黄色的花瓣,回去送给它的女儿,它的女儿非常地高兴。
有一天,乌云遮住了天空。好像有谁跟花儿打招呼:
“你好,彩虹色的花。最近冷多了,眼看就要下雨了,怎么办?”
原来是一只刺猬。
彩虹色的花用虚弱的声音回答说:“我能帮你什么忙吗?”
就这样,小刺猬摘了一片绿色的花瓣,非常安全地回了家。
天空越来越暗,传来阵阵雷声。大风把最后一片花瓣也刮走了。
太阳隐去了自己的光芒。彩虹色的花也折断了,但她仍然静静地站在那儿。
雪花仿佛要拥抱彩虹色的花,轻轻地、轻轻地飘落下来.......
很快,大雪覆盖了所有的东西,一片白茫茫的。
谁会想到,在这里曾经开过一朵彩虹色的花呢!
就在这个时候......
从雪中升起一道耀眼的彩虹色的光芒,把天空照亮了。
蚂蚁、蜥蜴、老鼠、小鸟和刺猬都从远处跑了过来。
他们看着光芒,心里渐渐温暖起来。大家都想起了彩虹色的花曾经给过自己的帮助。
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了,春天又来了。
一天早晨,太阳探出头来,他吃了一惊,很高兴地说:
“早安,彩虹色的花。又见到你了。”
彩虹色的花给我们留下片片温情。冬去春来,生命可以轮回,助人为乐的彩虹花永远扎根在了我们心底。
亲子互动小贴士:
1.分享帮助别人的故事,做一个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的孩子。
2.学唱歌曲《奉献》
卢梅坡笔下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王安石也曾感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而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中更是把梅花描绘得淋漓尽致“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梅花,你没有桂花的十里飘香;没有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秀美;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你不与桃李争春,不与百花争艳,你只有默默无闻、勇敢无畏、甘愿付出、无私奉献!
我们像彩虹花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做出自己应有的奉献。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把阳光给予万物,使万物得以生长。
“雨露滋润禾苗壮”,雨露把滋润给予禾苗,使禾苗得以茁壮。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