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所谓的“主张”或辩论,都难免为了维护自己,驳倒对方,而不知不觉地使自己退居一隅,只为了反驳而反驳,结果反而使自己失之于偏执。这是为什么《庄子•齐物论》中的“非辩”受人推崇。他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辩也者,有不见也”是最有效的清醒剂,说明是因为“有所不见”才有辩论。换句话说,如果见得周全,就不会有辩论了。
辩论使你只顾输赢而忘却真理。
西方人直来直去,中国人打太极。
中国人受儒家重伦理的影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比较长于“动之以情,”,而拙于“喻之以理”。
“事缓则圆”的行为模式是“绕道而行”,不走直线。是以回避困难的方式去达成目标。它并非降服于困难,而是不去与困难做正面冲突,以减少阻力,或使“阻力”对你疏于防范而致胜。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兵法,也是避免“坚毁锐挫”的道家哲学的实践。
匆忙的现代人,不愿采用曲折迂回的行为模式,因为它实在太累人了。
或许这需要因人而异,没有绝对。如果自己是急性子,不善变通,这时或许更适合遇事放缓脚步,三思而后行,以达到避开锋芒的效果。“事缓则圆”的行为方式应该就适合这类人。如果我们性格本身就优柔寡断,而再去迂回曲折的思虑再三,必定会失去最佳时机,甚至会让矛盾加深而误会重重。
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能否坦诚相待,并不完全取决于彼此之间的性格,更重要的应该是态度。如果我们能接纳对方,即使看不顺眼或者意见相左,我们也能一笑而过或者是以包容的态度看问题,一切就都变得那都不是个事。如果我们潜意识里不认可对方,即使是芝麻绿豆点的事,也会令我们难以接受而上纲上线。
至于结果如何?人生道路平坦与否?不能不说这一切都是关乎一路走来的机缘巧合、自我把控水平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