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下黄袍加身,成为事实皇帝,他迫切的赶回开封举行登基大典,不曾想登基仪式上一件小事情,把赵匡胤吓出一身冷汗。
赵匡胤被手下将士推选为皇帝,他担心夜长梦多,就带领部下马不停地的从陈桥驿返回开封,在路上,赵匡胤内心惴惴不安,老是担心到手的鸭子飞走了,他的弟弟赵匡义看出了哥哥心神不宁,就悄悄地询问原因。
赵匡胤说:我这王位来的不道义,担心现在的皇帝周恭帝不同意啊,如果他不同意那怎么办?我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把他囚禁住,那不是让天下人耻笑吗?
赵匡义说:这个你放心,我去见周恭帝,他不是不识时务的人。
赵匡义见到周恭帝晓以利害,要求周恭帝禅让王位给赵匡胤,生米都已经做成了熟饭,周恭帝还有什么话可说,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了。
第二天王位禅让仪式如期进行,第一项歌颂周恭帝的尧舜之贤,第二项赞美赵匡胤的济世之才,第三项周恭帝与赵匡胤完成王位交接仪式。
仪式进行到第三项,该周恭帝宣读禅位制书了,大家才意识到根本就没有准备禅位制书。
正所谓百密必有一疏,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人想起来要准备禅位制书。
没有禅位制书,禅让礼也能如期进行,只不过就需要周恭帝临场发挥了,如果他说一句“皇帝让给你了,好好做,可别让人抢走了”也是有可能的。
赵匡义急得直抓耳朵,赵匡胤内心焦灼、尴尬不已,文武百官慌乱不已,却也无计可施。
正在群体尴尬的时候,站在一旁的有个叫陶谷的翰林学士不慌不忙的从怀里掏出一篇禅位制书走上大殿,递给了周恭帝,紧张的气氛一下子消散了。
禅让大礼告成,一切都很顺利,赵匡胤如愿登基。
“细节决定成败”,1%的错误往往招致100%的失败,在重大事情上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