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活着,活着是一个人存在世界上的最基本的要求。活着虽然简单,但是却涉及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在特殊的年代,生命犹如任人踩践的蝼蚁,活着是对危难病魔下保求生命的呐喊,更是希望渺茫时的一种可贵的奢望。活着,好好地活着,是一种幸福,是一种祝福,也是一种安慰和支撑。活着就是一切,是对一切不幸最有力的反击。
电影情节的发展围绕着时间展开。一家人的兴衰变化融入到巨大的时间跨度中,不显突兀,甚觉真实贴切。在滔滔的时间洪流中,人生变化无常,也许这才是人生的常态,就连一帆风顺甚至都成为了一个奇迹。
在不幸的时代背景下,抗战时期的战乱纷飞,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盲目无知,而福贵一家人始终不离不弃。一家人过着平淡艰苦的生活,却也不缺乏温馨和幸福。这些点点滴滴的美好就像是一方浅浅的阳光,散发着微弱但足够温暖的光,普照在时代的坚冰表层,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电影中凸显的人物形象鲜明,活灵活现。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是电影的一大亮点。福贵最初是一个富贵少爷,整天无所事事,赌博就犹如他的命根子。在一夜之间,他就倾家荡产了,妻离子散,父亲去世,母亲染病不见好,于是他便沦落街头,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一个人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一个人的坚强,懂事,也算是一种成长。龙二则是促使福贵最初成长的第一人。反面人物的他阴险狡诈,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与福贵一家人美好的品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世间有邪恶,也有正义,电影里面亦如此。福贵的妻子家珍贤妻良母的形象在电影里面被大力歌颂,基本上可以堪称完美。她善良,面对害死自己儿子的长生还是选择了原谅和祝福他。坚毅勤劳,任劳任怨,忍辱重负,是她的其他闪光点。一直以来,干家务,照顾孩子,她都没有任何的怨言。家珍对福贵不离不弃,即使他家一贫如洗,也丝毫不嫌弃。背后透露出她的重情重义,情深义重,很是感人。女儿凤霞,因病成为了哑巴,让人倍觉可怜与惋惜,这么小的孩子却要承受不能说话的痛楚。不过她似乎不受磨难的影响,她的无声实则最有声,她依旧乐观坚强,友好善良,懂得感恩,一心忙着做家务来减轻妈妈的辛苦。儿子有庆虽然淘气,但是可爱善良。有人欺负他姐姐,他就去报复他。虽然方式不对,都是背后却是一颗爱姐姐,保护姐姐的心。越是懂事的孩子,就让人越觉得心疼。
电影中镜头的刻画,细节描写运用地如火纯青。一叶飘零而知秋,越是细节的东西,越是能折射出社会现象,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反思。比如大家一同吃大锅饭的时候,有庆用加了许多辣子的面扣在一个欺负了姐姐的孩子头上。事情闹大后,身为爸爸的福贵为了给大家一个交代,便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孩子。而家珍则是先问清楚了事情的来由再来处理。这个小细节就暴露出父母亲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巨大差异。中国的父亲大多是严厉的一方,不够细心和耐心,对孩子总是拳打脚踢,家法伺候。而中国的母亲,自古细心体贴,慈母形象深入人心。但慈母多败儿这种情况也是多见。所以这里就有关于教育的反思,父母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法才是最适合孩子发展。
在战乱纷飞时期,长生和富贵出生入死,犹如一条绳上的蚂蚱,彼此不离不弃,相互关注的陪伴成就了一段深厚的友谊。后来,迎来了和平,福贵回来了,却不见长生。在这里,就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带给观影者无限的遐想。比如长生或许是客死他乡了,或许漂泊异乡发财了……。后面长生的出场,作为勘察的区长现身,让人有些出乎意料,却也像是情理之中。但是这一出场,就直接造成了情如兄弟的福贵唯一的儿子的逝世,顿时加剧了情节的紧张气氛,冲突矛盾逐渐激化,形成巨大的反转。这里就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长生的遗憾和愧疚,福贵一家人的耿耿于怀,撕心裂肺的痛楚。这里的长镜头,运用了蒙太奇的写法,将人物的心理姿态都展现地淋漓尽致。最后遭受了文革迫害的长生找到了福贵一家人,出于自责,想把所有的积蓄留给福贵他们。这时,原先态度僵硬的家珍竟然原谅了长生并邀请他来家里坐会,嘱咐他要好好活下去。善良和同情,是多么美好的品质呀。它能化干戈为玉帛,从此再无隔阂。这里,家珍承受了沉重的失儿之痛,但依旧选择了谅解,这其间凸显了家珍的明事理,明大是大非。这里值得我们反思,当别人对我们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我们能原谅他们和平共度余生吗?还是继续堆积满心满眼的仇恨苟延残喘地生活着?但我只想说,在看清了事实的真相之后,依旧能热爱生活,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观影的过程中,皮影反复出现。皮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福贵谋生的工具,更像是一个陪伴了福贵走过了大半辈子的挚友。皮影,是人们娱乐的玩偶,是任人摆布的。这里,皮影就象征着人生被命运摆布的悲剧色彩。但是,即使在命运的摆布下,人物也做了许许多多有力的挣扎,虽然渺小,但是曾经也尝试过,努力过,也就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就像是电影中的凤霞生孩子的那一段,人们何尝没有努力,把被批斗的王教授请来,他饿了给他买了馒头充饥。可是极具喜剧性的是,凤霞大出血,小红卫兵由于没有经验而手足无措,而王教授则因吃馒头太快噎死了。最后大家就无奈地眼睁睁看着凤霞的去世而没有丝毫的办法。其实,看透本质,凤霞的死,归咎于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也是命运的无情捉弄。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从眼前流失了。除了感觉无奈和惋惜,在命运面前,生命卑贱如蝼蚁,我们只能选择手足无措。
人生有太多世事无常,就像今年的疫情的来临悄无声息。有许许多多的人因感染病毒而悄然离世,多少家庭面临着支离破碎的绝望。病魔面前,生命像稻草一样显得脆弱不堪,活着,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现在比文革时期,科技,医疗要更先进,更发达。所以,经过全中国人民的齐心协力,这场疫情攻坚战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顽强拼搏的我们迎来了活动的自由。在灾难面前,我们的生命显得不那么脆弱了,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啊。但是在电影中过往的年代,生命活下去的希望渺茫,这更加加剧了当时代的悲剧色彩。
《活着》的风格有些与众不同,却也成就了它美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这部电影运用了黑色幽默的手法,讽刺了在命运的魔爪面前,生命如蝼蚁般脆弱,人物只能枉自兴叹愁苦与无奈。这部电影伤感的黑色幽默的风格,贯穿全篇。它的背后蕴藏着无限的悲悯情怀。黑色幽默,是当时代的主色调,也是人物结尾的必然结果。
电影中人物形象美,各自绽放出独特的光芒。一家人温馨快乐的事情数不胜数,还有生活水平逐渐好转。所有的这些美好,只是终究抵不过岁月的无情折难,命运的残酷压迫。所有的一切最后成为了一场空,带给人们内心无限的悲凉和绝望。
看了这部电影,不禁思考,活着是什么,活着又是为了什么,我们还要怎样活着呢?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部电影里面,这些人物给出了一些答案。活着就是为了忍受,忍受一路上的挫折,即使再艰难,也要咬牙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