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提到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备课中的四个关键因素,它们分别是:学生起始的表现水平(先前的学业成就)、一系列课程(或学期、学年)结束之后的目标水平(有目标的学习)、从开始到结束的进展速度(进展),以及备课中的教师协作和批评。
而现实中大多数的情况却是:在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关注学生先前的学业水平,按照教案和课件来走,该怎么上就怎么上,学生回答不出来老师就自圆其说。而备课中教师的协作和批评就更加的难得了。
教师工作的两大基本原则,第一,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干预者。也就是说,教师首先需要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的。第二,学习是合作性的,且需要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同伴之间建构和协调的方方面面。
我们必须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知道学生如何思考,然后我们的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朝向每堂课的成功标准发展。
教师将学习目的表达的越清楚,学生越能投入到实现目的所必需的努力中,同样学生越明白成功的标准,他们就越能看清和悦纳达到标准所必需的特定行为。
如果在课的一开始就阐明目的,学生会对实现这些目的抱有更大的信心。他们的自信,随着获得技能的过程不断提高,因此信心有助于维持学习动机和熟练表现,贯穿整堂课的快速形成性评价,也有助于学生看见他们的进展,从而可以监控自己的学习投入和自信状态。
可见,目标清晰是教师备课的灵魂。成功标准是学生必须知晓的学习目标,而教师贯穿整堂课的、快速的形成性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