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我第一次碰上他的时候,该是高中时候看到的那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
当时未有多想,本以为是多么平白无奇的句子。可谁都能想到,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一直在围着他打转。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一个众人皆知的名字。但大部分人都只限于他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头,或者是他了结生命的方式。无论是哪一种,都的确令世界震惊、世人哗然。
他不是我最早了解的日本作家,我最早了解的是三岛由纪夫,是他的弟子。当时捧着一本《金阁寺》而沾沾自喜,如同发现了新大陆,竟然有人能把生与死写得如此含蓄动人。一时坠落在无边的深渊里。当时在想,世上还能有谁有如此本事,把日本的物哀写得如此纯粹澄明。
后来发现川端才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写《源氏物语》的紫式部暂且不说,一来时代离得太远,二来我理解能力还没到那程度。但川端在战后涌现的那些多作家中,在我看来,的确是最优秀的,也是最值得吗这个奖的。
我初读的是他的《雪国》,第一遍读下来,脑子里一片浆糊,只知道文字还算优美,对其中讲的什么内容,却理不太清。于是读了第二遍,第三遍,直到把所有的时间关系、人物关系弄懂之后才深知此书之精妙。其精妙之处在于能将人物的性格与心理通过细微的描写而直指人心。渡边淳一是我认为最为了解男性心理的一个作家。而川端康成虽未表现出那样入木三分的刻画,但其在男女之间的情感把握方面拿捏得恰如其分,而且越读体会越深。有时候不知不觉就把自己当成了书中主人公岛村。在书里也是,在现实中也是,竟像着了魔一样。还记得还上学那会,乘着绿皮火车去看望几百公里外的挚友,上车后竟下起了鹅毛大雪。中途一个女孩上了车,扎了马尾坐我前面。我从车窗隐隐约约瞧见她反射过来的侧脸,直到进了隧道,窗外暗下来才真正回忆起雪国里的画面来。正因为此,到现在我都模糊地记着那女孩的侧脸。
说到川端,不得不说他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小舞女的温柔淘气,以至于让主人公“我”念念不忘,是旅行中迎面而来的一股清泉,也难怪最后躺在船上任由眼泪涌出。这部作品给人的是这样清新的感动多一点。一种互生情愫的暧昧,把整本书都温暖了。
后来也看了他的名作《古都》和《千鹤》。有人觉得千鹤里这样的不伦之恋为人不齿,是川端老年堕落的表现。关于这方面,书中川端已经表达得很隐晦,没有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周围环境变化来暗喻所发生的事,这倒也从侧面衬托出川端的手法高超。再说不伦,文学这东西,恰恰就是把无法做到的一些事一些心理,通过文字而加以描述,得以表达。常常说的代入感就是这样来的吧!古都则更注重表现京都的人、京都的景、京都的物、京都的历史和京都的故事。双胞胎中无论哪一个都很讨喜,很可爱。
我也是因为他而喜欢上日本文化,最后毕业之初进了一家日企,虽然时间呆得不长,但多多少少也了解了日本人的一些特性。比如认真,我想从《雪国》增删修改几十载就可以看出,现在很流行“匠人”这个词,这个词用在川端身上,一点也没有含糊。
前几年的时候,看到日本那边有发现了关于他的珍贵的资料,是一段他在家附近踱步的视频,老爷子叼着烟,穿着和服,悠然地漫步。当时看了很受感动,老爷子现在要是还在的话就好了,不禁生出了这样的体会。
现今还存在着一大遗憾,没能好好读一读川端的原版,想必比翻译过来的中文版更加耐人寻味。还想着以后要是有机会,也去访一访川端的足迹,看看他眼中的那些景那些物是不是依旧那样生动。
也希望能和现今还喜欢他的人一起交流交流,想必大家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