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漫步青春#征文活动,作者:李双双,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布
祈愿
时间是让人错不及防的东西,晴时有风,阴时有雨,争不过朝夕,又念着往昔,偷走了青丝却留不住一个你。
慢一点,再慢一点。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被快餐、网络引领的时代,我们都像陀螺一般高速旋转,直至精疲力尽。
试问,哪一科学研究是一下子就完成的?没有!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是经过无数人长时间的努力,无数次的实验才得出来的。而且,每一次尝试都是小心翼翼,不敢求速度,只求精细。试问,哪一幅国际画作是一气呵成,不加修饰的?没有!每一幅画作都凝聚了画家的心血,从构思到裱框,可能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每一笔都不会是累赘。试问,哪一座稳固的大楼是一蹴而就的?没有!房子是我们遮风挡雨的场所,它牢固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从地基到封顶,每一砖,每一瓦都不得马虎!
很多人向往西双版纳怡人的景象,却难以生活在那。也有人爱慕九寨沟绚丽的色彩,辞去繁忙的工作,放下城市的喧嚣,奔向小村庄的怀抱。也许会有人不解,在那交通不发达,网络不通畅的地方,有什么好的?我想,这些人定是被城市快生活的节奏带的麻木了,带的失去了内心的那一份向往。
看到青山绿水,杜甫感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看到边疆之景,王维感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到山村美景,陶渊明徜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反观当今社会,可能大家只会举着手机到处拍照,定格那些平平无奇的画面。古人遇美景心中愉悦,细细欣赏,自然能作出优美诗句。而现代人,只是走马观花一般,留下的只是手机里定格的照片和走路留下的疲倦。
可能有些人觉得乡村很土,是大家口中落后的农村。但,我却并不同意。从小学时我便在城市上学,每逢大假才有机会回趟老家。老家于我来说,是个很舒服,很自在,也很美丽的地方。太阳刚露头,长辈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日上晌午,蝉鸣伴随着阳光缓缓而来,让人不由得产生乏意,暖暖睡去。夕阳西下,美丽的晚霞与青翠的山峦相呼应,阵阵蝉鸣传入耳帘。乡村人的生活是那么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让人好不羡慕!乡村的空气、泥土、庄稼都那么充满魅力,招着手让我们奔向它们,拥抱它们。
不知大家是否看过一个电影--《哪啊哪啊神去村》。这是一部很搞笑的电影,但搞笑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冲击。男主人公因一位美女而去那个山中小村庄,初到时,对村里淳朴的生活和慢节奏很不适应。在一年的学习中,逐渐被村里人所接受,被“山神”所接受,身体和心灵上都有了很大改变。一年学习结束后,带着村民们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对村中生活的眷恋回到城市,却发现,自己与城市的快节奏已经格格不入。到了家门口,却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闻味而去,原来是一些工匠在用木头盖房子。不需多说什么,相信大家也猜的到了,男主在家门口将东西放下后便毅然坐上了火车,回村。影片的结尾,男主坐在火车上,穿行在青山绿水间,眉眼之间满是笑意。男主就是一个被乡村迷住的典型例子,由初入乡村的不适应到不愿离开,充分验证了乡村慢生活的魅力。
对于那些前往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们,支教经历于他们来说,是辛苦的,却也是美好的。在自然的拥抱中呼吸新鲜空气,在村民的淳朴中感受人情美好。虽然没有城市中那么方便,但尽可以享受动手的乐趣。用地锅慢慢地煮一锅香喷喷的饭,虽然烟可能会呛到自己,但烧柴的那种乐趣真的无比美好。用压井取水,感受地下水的凉意和舒适。下水摸鱼,爬树摘果,一切都妙不可言。
但就当今社会而言,就连小孩子都被抱着手机打游戏,让这个社会慢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但,并不代表某个人,某个群体不可以“驻足”停留,享受那一份美好。
对于那些总说事情多,时间不够用的人,我只想说两个字:取舍。要学会取舍,有的事情,可做可不做的,要懂得分辨,要将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面。毕竟,我们求的是过程,而不是光秃秃的结果。如果你不努力,反而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结果,那么,对于你来说,这个结果的意义在哪呢?可能得到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远远不及那些辛苦努力,得到这个结果的人。所以,大家是时候做出一些选择了。
《声声慢》中木心先生说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声只够爱一个人。
让我们慢一点,再慢一点,回归乡村,享受那一份属于大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