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故至于四日,则由少阳,传至太阴,而太阴受之矣,太阴脾经之脉,布胃络嗌,所以腹满而嗌干也。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至于五日,太阴传至少阴,而少阴受之矣,少阴肾脉,贯肾络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矣。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经络者,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三阴三阳,五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至于六日,由少阴入厥阴,则厥阴受之矣,厥阴肝脉,循阴器络肝,所以烦满而囊缩矣。斯时三阴经络,俱已受病,病已入腑矣,则非表汗所能愈,和解所得已。里热在中,非极清下,病不可得而止。
使于此而犹不知所以下之,吾恐三阴三阳,五脏六腑,并受其证热盛消阴,营卫不行,五脏之气,间隔不通,其人必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