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文字眼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烦热,胸中窒者,心中结痛,但头汗出;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
1、“虚烦”:不是真正的那种虚证,而是阳明火郁证引起的烦躁实证,反复颠倒(起卧反复折腾);
2、“胸中窒”以及“心中结痛”,包括胃脘和食道的烧灼疼痛,这就是栀子类方治疗胃、食管疾病的机理(阳明火郁,胃食管嘈杂烧灼);
3、但头汗:阳明内热上攻致头痛,迫热外出(茵陈蒿汤是阳明湿热上迫);
4、心中懊憹:是饥非饥,是饿非饿,是胀非胀,是痛非痛,难以名状的状态叫嘈杂。
二、组成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三、方解
栀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豆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治伤寒热痛、头痛烦躁,胸闷。
四、辨证要点
1、身热,心中懊憹为目标,伴有胃脘嘈杂不适,或有失眠。
2、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数。
3、心下不甚坚硬膨满,但也不软弱。
五、临床运用
1、治疗阳明火郁引起的失眠
2、胃脘食管嘈杂,火郁胃脘疼痛
3、子宫出血,鼻出血等病
4、烦躁,不能眠,抑郁
5、叶天士在栀子豉汤基础上加入杏仁,栝蒌皮,郁金,橘皮等药物治疗上焦卫分证
六、病机辨证
阳明火郁证
七、常用加减
1、栀子豉汤加甘草(少气者:甘草,补益温中);
2、栀子豉汤加生姜(若呕者:生姜散寒止呕);
3、去豆豉,加大黄(酒黄疸,心中懊恼);
4、栀子豉汤加升降散治疗火郁引起的烦躁失眠;
5、栀子豉汤加枳实厚朴(起卧不安者);
6、栀子豉汤加黄连黄芩汤,治疗火郁胃脘烧灼;
7、栀子豉汤加小陷胸汤,治疗胃食管炎;
8、栀子豉汤加柏皮甘草(湿热黄疸,身黄);
9、栀子豉汤加半夏泻心汤治疗火郁胃脘疼痛。
八、类方鉴别
1、栀子厚朴汤(在栀子豉汤基础上现腹满者,转向阳明,内结实热,“腹满”,所以去掉豆豉加枳实厚朴消胀除腹满,枳实、厚朴是阳明药物)。
2、栀子郁金汤(在栀子豉汤基础方上郁热久不解伤津,去掉伤津的豆豉转而用郁金清郁热生津,这是温病惯用手法)。
3、栀子干姜汤(栀子豉汤基础上出现太阴证,所以用干姜代替豆豉,栀子解阳明火郁,干姜温太阴虚寒)。
4、黄连阿胶汤治疗烦躁失眠才是真正的阳明里虚热证的虚热;栀子豉汤的烦躁才是真正的阳明火郁的实证烦躁。
九、禁忌
凡是栀子豉汤,病人有微溏者(太阴虚)不可服之(栀子干姜汤除外)。
【临床验案】
1、胃痛烦呕
俞长荣医案:郑某,胃脘疼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呕,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适我下乡防疫初返,过其门,遂邀诊视。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检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此本系宿食为用,初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延多日,酿成“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对“心中懊憹”、“欲呕”二症,投以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9克,生姜9克,香豉15克,分温作二服,若一服吐,便止后服。 病家问价值,我说:一角左右足矣。病家云,前方每剂均一元以上,尚未奏效,今用一角之药,何足为力?请先生增药。我笑答云:姑试试,或有效。若无效再议未迟。病家半信半疑而去。服后,并无呕吐,且觉胸舒痛减,遂尽剂。翌日,病家来谢,称服药尽剂后,诸症均瘥,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
(《伤寒论汇要分析》)
2、衄血
月润老妃,年70岁。鼻衄,滴答流血,服各种止血药无效。从其神态观之,实为虚烦(身衰但又神经兴奋)之状。选作栀子豉汤与之,立即奏效。(《腹证奇览》松川世德之治验)
3、肛门瘙痒
57岁男子。痔核手术3次之后,肛门周围瘙痒,入夜痒尤甚,身热,虚烦不得眠。得心中懊憹等《伤寒论》条文之提示,与栀子甘草豉汤,服3周痊愈。(大塚敬节氏《汉方诊疗三十年》)
4、食道炎
因自做热饼急食之,食道烫伤,疼痛而咽食困难。胸中窒,心中结痛,拟与栀子豉汤,但因无香豉,煎山栀与甘草二味,服1贴有显效,异常惊奇。(大塚敬节氏《汉方诊疗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