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尾巴写的睡前和宝宝的对话,想起了我和女儿的夜晚大战:
“快点洗了睡觉”
“哼,就知道让睡觉”
“不睡明日又起不来”
“每次都这样,都还没有玩够。”女儿嘟嘟囔囔,磨蹭的穿鞋,故意回去找东西,以此拖延时间。
也许我们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再看看下面的对话:
老公对老婆:“就你事多,你到底能不能快点啊!”
老婆对老公:“喝,喝,就知道喝,你喝死算了!”
老师对学生:“你笨死了,我怎么才能教会你呢!”
上级对下级:“你一天到晚迟到,是不是要我送你一个闹钟?”
怎么样,哪个听者不难受?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但这些内容我们陌生吗,指责、嘲讽、否定、说教、随意评价,贴标签、任意打断,无处不有,事实上我们就生存在这样一个痛苦的暴力世界中。
暴力一词来源于前几日阅读的《非暴力沟通》,作者在书中写到:“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还提出了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让别人感同身受的理解你,然后一起聚焦未来,导向结果的解决方案模型。
非暴力沟通四步-观察,感受,需求,行动。
【一:观察】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不评断或评估),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比如:
评论:最近你很少理我
观察:我最近给你发了好几次消息,每次你都没有回应。
非暴力沟通强调要区分观察和评论。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感受】表达感受,是受伤、喜悦、开心或是愤怒?
当人们说“我觉得”的时候,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例如:
“我想揍你。”——这表达的是想法。可以换为“我想到你,就火冒三丈。”
“我真没用。”——这是自我评价,表达感受的是“我很沮丧”或“我十分伤心”。
为了更好地沟通情感,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
要表达出感受,可以先试着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清楚地表达感受需要丰富的词汇。
参考词汇表:
【三:需要】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而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
而如果人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对方的第一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例如:
“我很伤心。因为你没有做你答应我的事情。”(因为我希望我可以信任你)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需要上,而不是对别人的指责,会更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并采取积极的行动解决问题。
【四:请求】明确告诉他人,为了满足需要,我的请求是什么?
在立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能看到自己的需要时,可以试着提出请求或建议,来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
能不能少玩游戏。(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
如果我们不去请求他人做什么,对方也许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不是生而就是圣人,在生气时我们天然地就会埋怨、批评、指责他人,有时候甚至将这个作为厉害的标签,如果这样,你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给搞砸了。
但每个人如果都能够记住这个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自觉地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深吸一口气,然后套用这个公式,真诚地倾听、反馈,相信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境界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