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头堡的阴影下,墙上有一块不起眼的铜牌。上面写着——献给布鲁克林大桥的建造者:艾米丽·罗布林、华盛顿·罗布林、约翰·罗布林。
我没有去过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大桥更是第一次听说。看了这一段介绍,有点好奇:三个罗布林是一家子?“艾米丽”显然是女性的名字,为什么是她在前?
作者紧跟着就介绍,“在每一件伟大作品的背后,我们总能找到一个自我牺牲的女子”。我更好奇艾米丽与布鲁克林大桥的故事了。
约翰·罗布林是布鲁克林大桥的设计师,在测绘将建大桥的位置时,被一艘靠岸的渡船压扁了脚趾,结果患破伤风而去世。噩耗传来,华盛顿·罗布林赶回纽约接替父亲成为大桥的总工程师。大桥开工后不久,华盛顿得了严重的“潜水员病”,全身瘫痪。在接下来的12年中,瘫痪后的华盛顿每天坐在布鲁克林高地家里的床上,用一个望远镜看着大桥的进展。每天晚上,他口述各项指令,由他的妻子艾米丽记录下来。第二天艾米丽把指令送到工地交给施工工程师,风雨无阻。收工后,艾米丽再把当天的工程进展细节向华盛顿汇报。随着工程进展,指令和反馈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深。艾米丽自学了高等数学、力学、桥梁学。在当时妇女没有选举和受教育权只能在家里带孩子的美国,艾米丽是唯一的女性——每天对付政客、工程师、工程难题,保证大桥严格按照她公公和丈夫的蓝图完成。……1883年5月24日,建造了十四年花费一千五百万美元的布鲁克林大桥终于完工了。艾米丽手里抱着一只大公鸡(象征着胜利),第一个走过大桥。
故事读完了,三个罗布林栩栩如生,仿佛正向我走来。走在正中的,是抱着公鸡的艾米丽。镜头一转,日月交替,一灯如豆,那点点灯光映照着的不正是艾米丽么?是因为遇到了难题而握笔蹙眉,还是遭遇了非难在垂泪?
读书就是有这样浮想翩翩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