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而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沟通。说到底,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沟通”这种载体完成的。有了好的沟通,有效的沟通,教育就成功了,反之,教育就失败了。
沟通是师生关系的纽带,沟通是知识传播的桥梁,沟通是一门真正的艺术。
幼儿园的孩子们大多处于3到6岁之间,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还处于懵懂阶段,对师幼之间的关系也有些模糊,有很多孩子来到幼儿园,在叫老师的时候,不经意间叫出了“妈妈”,足见得他们在幼儿园期间对教师在情感上的依赖性极大,是所有教学阶段中依赖性最大的一个阶段。因此,教师与他们的沟通更显得极为重要了,那么,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该怎么有效的与幼儿沟通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做以下几点的尝试:
了解
教师了解幼儿是是沟通的前提。在幼儿来到幼儿园之前,就要充分了解幼儿的相关信息,如幼儿的姓名、年龄、家庭状况、个性、爱好以及健康状况等等。教师可以采用入户式家访、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孩子的自然状况。当你与孩子第一次见面时,你要首先介绍说出他的名字,表现出你对他很了解,也很关注他,这样很容易打破僵局,使您与幼儿的沟通,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尊重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仍然是独立的个体,要维护他们的权利,就要为孩子创设相应的空间和条件,学会尊重是沟通的前提。我们必须放下权威的架子,蹲下身子,平等的与孩子交流,适当的时候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学着用孩子的思维接纳孩子,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玩玩具,体会孩子的感受,理解,尊重他们的行为,和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友谊。帮助孩子穿衣服,穿鞋,睡前给他盖好被子,亲一下她的小脸儿,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这些都不失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但是这些行动和动作,都必须建立在教师内心中真正的尊重孩子,爱孩子的情感基础之上。
这些看似细小的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拉近教师与孩子的距离,让教师如“润物细无声”般的走进孩子的心里,那么你对他的教育,他还能不听吗?泰戈尔说过:“用铁锤无法开启的锁,唯有吻和那把锁的铜钥匙才能开启。”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反之,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或是出现无理取闹、打人、骂人等暴躁情绪时,教师首先要平复自己的情绪,理解孩子情绪变化是孩子心灵成长的自然规律,然后给予充分的理解,及时与孩子沟通事情的来龙去脉,妥善处理和协调,这也是一种教育,他对孩子一生成长,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人童年时代建立起来的自信,对他一生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给孩子建立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充分体会到你的爱,体会到你对他的尊重,这才是教育,最为根本的一点。
倾听
想要和孩子沟通,就必须学会倾听,想让孩子
学会沟通,就得让孩子主动的,并能真正的表达。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要让孩子觉得你是他的心灵停靠的港湾,有的老师不会或根本不知道怎样倾听,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想什么,孩子究竟想什么都不知道,老师又怎么能与之沟通呢?千万不要认为倾听是一种被动的沟通,恰恰相反,倾听是鼓励孩子,把他们的感触和情绪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对症下药”,以达到“手到病除”的效果。
当然,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绝不是简单的出一双耳朵,把自己当做一个听众,或是一个局外人。教师必须随时关注孩子的陈述,积极的观察孩子的情绪,及时的作出反应。比如他难过了,你要抱抱他,给他擦眼泪;他高兴说到高兴的时候,你要点头微笑,甚至升起大拇指;当他暴跳如雷,指责别人时,你要紧皱眉头,摇摇头,摆摆手,甚至时不时的插句话,这样才能真正的走进他们的心灵进行沟通。
另外,抓住和孩子一起散步的机会吧,这是最好的倾听时机。在户外,与孩子沟通要比在室内或课堂上的效果更好,在户外孩子的心情更开朗,更轻松,对一些话题也更能接受,教师可以适当的说一两句,来引导孩子,你就会发现,孩子是会滔滔不绝的说出他的想法,如果在室内或课堂上,你和孩子间的对话,不太愉快时,你也可以尝试着手拉手,爱到户外散步。
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就好似白天和黑夜,相依相伴,密不可分,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是必不可少的。
尝试告诉孩子,你真棒,这种赞美的语言,是最简单的,但却是最难把握的,教师必须拿出真正的情感,发自肺腑的说出这句话,不然给孩子照成了敷衍了事的错觉,沟通的效果适得其反。如果你运用的得当,就能激发孩子的潜能,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奖励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这就需要了解孩子最希望得到什么,最感兴趣什么?这样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沟通效果。
惩罚也是教育中必须使用的手段,目的是通过惩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反省,这样孩子才能进步,需要注意的是,惩罚也要适度,不要损害其自尊心为宜。
孩子拥有着世界上最清澈的心灵和最明亮的眼睛,他们尝试着与世界沟通,请教师一定帮助孩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