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经做了皇帝,事后却绕了那么一个大弯,弄出个“金匮之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答案是:非常有意义。为将皇位合法正当地传给自己的儿子安排好台阶。前文已说过,有了“金匮之盟”,前者,赵光义当皇帝,是遵母兄之命而行,皇帝当得合法有效。眼下,皇帝陛下的本意还是想要继续执行母兄之命,传位于弟弟廷美。但是,鉴于老臣赵普的忠言,明君知错即改,只有传位于自己的儿子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最终,继承皇位的是赵光义儿子赵恒,是为宋真宗。宋真宗最初的名字叫赵德昌,过了几年被改名叫元休,又过几年被改名叫元侃,在赵光义去世前二年被立为太子,再次被改名为赵恒。
再来说说赵匡胤儿子们的事。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徽宗时,追赐名及王封”。赵匡胤的四个儿子中,老大和老三去世早,长大成人的只有老二赵德昭和小儿子赵德芳。
赵德昭在赵光义当皇帝后的第三年,随同赵光义出征。赵光义七月份高梁河败绩,赵德昭八月份自杀身亡。原因是,打了败仗回来后,赵光义很不高兴。但是,败仗之中也有立功之人,立功之人未获奖赏这些人也不高兴,赵德昭就为这些人请赏,赵光义大怒,回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意思是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赏他们不晚。赵德昭觉得很没面子,回去就拔剑自刎了,这孩子,气性真大。值得一说的是,史书上几乎所有重要人物去世,都要说一句年多少,就是活了多大。可《宋史》上没说赵德昭去世时多大岁数。如果说了,读者很自然就可以推算出赵匡胤去世时,儿子赵德昭到底多大岁数,成年了没有。这又牵涉到”金匮之盟“的事了,因为杜太后当初告诫赵匡胤说,皇位不能传给幼小的儿子,皇帝要由成年人来做,免得重蹈了柴氏的覆辙。且打住,先来说说小儿子赵德芳的事。
赵德芳,民间历史上大大有名。很多话本、演义、戏剧等文艺作品中都有八贤王赵德芳的大名。《宋史》“秦康惠王德芳,开宝九年出阁,授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元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
文艺作品中的德高望重、万人敬仰的老千岁,八贤王赵德芳,23岁时就在睡眠中去世了,真的挺遗憾。好在这回宋史说了赵德芳去世时的年龄。太平兴国六年去世,这一年,正好是赵光义当皇帝的第五年。“开宝九年出阁”,男子出阁就是皇家私塾学校毕业,可以出来做官了。开宝九年,就是赵匡胤去世的那一年,出阁五年后去世,去世时23岁,说明当时宋室皇子出阁的年龄是18岁,18岁成年比较靠谱。回过头来,再看看赵德昭是哪年出阁的。
《宋史》“燕懿王德昭字日新,母贺皇后。乾德二年出阁。故事,皇子出阁即封王。太祖以德昭冲年,欲其由渐而进,授贵州防御御。开宝六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改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
书上说,赵德昭乾德二年就出阁了。乾德二年是赵匡胤黄袍加身当皇帝后的第四年。书上还说,按照规矩,皇子一出阁就该封王,可赵匡胤认为德昭还年轻,要让他多一些经历,积累更多的经验,不料,赵匡胤突然去世,德昭一直未能封王。直到赵光义当了皇帝,才获封武功郡王。
现在可以算算赵德昭的年龄账了。德昭在赵匡胤当皇帝后的第四年出阁,按照他弟弟德芳出阁年龄的推算法,出阁时年满18岁。赵匡胤做了16年的皇帝,就是说德昭出阁后工作了12年,赵匡胤才去世。那时赵德昭应该满30岁了。当着3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皇子面,去落实杜太后和赵匡胤皇位不传幼子的旨意,赵普一干人等真的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