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对“现代性”超越常识层面的经济学解释,到最后,我们发现“现代性”是与个人自由呈现正相关的。
人人都在高呼“代沟”,好像越年轻的人理念越“现代化”和“越先进”?
其实把一些问题分解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是否“现代和先进”与年龄、知识、性别、宗教、种族等都是无关的,而有关的变量只是年轻一代的内心的虚荣和无知下的偏见。
“现代化”这个词经常被提及,只不过人们触碰的的层面往往在看得见的实体,比如城里一系列不能叫出名字的高科技东西:电脑、智能手机、无线热点、双层巴士、摩天大楼、自动电梯、无人飞机、互联网、3D电影等等。
年轻一代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接触到这些事物,若他们能够且愿意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产品,且在你旁边高谈阔论他在“自媒体”方面的使用造诣时,作为上一辈的那些从未接触过该事物的群体瞬间觉得这些年轻人“现代化程度高”。
如果这就定义了“现代化”,那确实会给未来的“新兴人类”过多的自信,他们会动不动就付诸“代沟”来论证他们的可能荒谬的论点。
我们人类从“吃不饱饭”的原始社会,再到当今“物质过剩”的社会,真正的“现代化”的精髓只有一个要义——“扩展个人获取自由的能力”。
连饭都吃不饱,那何谈获取“生存的自由”;连异地移动都不能,那何谈获取“迁徙的自由”;连个人自己做主都不能,那何谈获取“个体的自由”等。任何产品、传统、制度的前进,若要称得上是“现代化”的,那就只需要满足一个前置条件——“能够扩展个体获取自由的能力”。
你不想要一辈子待在一个山旮旯,所以你想要去到另一个你憧憬过的远方,“现代化”的过程出现的飞机、巴士、高铁、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让你的“个体的自由度扩展”得到可能。
但是,在这些我们当今使用的交通工具之前,出现的轿子、牛车、马车等交通工具也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因为这还是让长距离的个体迁徙成为了可能。
当今出现的汽车旅馆、长途汽车服务站、密密麻麻的加油站等事物,以及稍早出现的“驿站”、“客栈”、“钱庄”、“镖局”等事物,都是为了“扩展那些想要长距离迁徙个体的自由”而出现的,所以这些连贯成为一体的机制就毫无疑问地是“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有很多年轻人过度的虚荣和无知的偏见却错误理解了“现代化”,他们有如下的一些可能达成共识的观点。
你用的是“微信”作为社交媒体,但他用的是“Whatsapp”作为社交媒体;你用的是“Qzone”作为分享平台,但他用的是“Facebook”作为分享平台,然后他觉得他更加“现代化”,只因为他使用了“西方产品”而变得过度自信,他也就此认为他更靠近“现代化”的中心。
可是我们知道,这些社交媒体的主要功能都是类似的,如果我们主要通过此媒介去联系朋友而已(作为信息渠道,我们另当别论),那作为“个体扩展社交自由”的“现代化”程度就是一样的。
我想,“现代化”的精髓就在于“能够让个体更可能成为其意志的主人,个体的自由扩展建立在扩展他人自由边界的基础上。”
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个体,我不想要被他人作为奴才一样随意玩弄,因为那是对我自由最大的威胁和侵害,所以“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平权运动”下的宪政法治建立。
作为一个具有多种食物偏好的个体,我不想要整天都吃土豆、红薯、大米、咸菜等,因为对我合理食物偏好的限制就是对我作为独立意志个体的“自由选择”的监禁,所以“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资本、物资、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信息引导下的自由长距离无间隙无偏见的移动从而让“个体的自由得以扩展”。
并非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现代化”过程注定了“存在的可能是不合理的”,因为“现代化”在“扩展个体自由”的同时也让“个体失去人性化”。
“现代化”注定了专业化分工下的个体间彼此依存,但一个依照“资本”秩序建立起来的系统注定了“层级结构”,而在一个深入到“现代化”骨髓的“竞争精神”注定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社会悲剧。
代沟,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年轻一代懂得太多新科技、新产品,而是因为他们读的历史太少而对社会机制的进化规律理解不够造成的。
最后一句,判定“现代化”的唯一标准——“促进个体自由扩展的可能”。
注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络:xiwangzhixing0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