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受到过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或说教吗?你曾在说话时被人任意打断吗?你曾尝试沟通但对方拒不回应吗?如果是的话,那么你很可能遭受了“暴力沟通”。
那么你对自己呢,
你曾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自责,甚至无法原谅自己吗?你曾对自己感到不耐烦、愤怒、厌恶吗?你曾回避、无视自己内心的冲突吗?如果是的话,那么你很可能对自己进行了“暴力沟通”。
再反过来想想,
你曾指责、嘲讽、否定或说教别人吗?你曾在别人说话时任意打断他/她吗?你曾对别人的需求视而不见吗?如果是的话,那么你很可能对别人采取了“暴力沟通”。
暴力沟通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但事实上,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
如果有人能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指责你,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如果你能倾听别人,不对别人抱有偏见,不批评别人,也不想改变别人,这又多美好~
本期向大家推荐的书是,马歇尔·卢森堡[美]《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主要通过四要素来实现: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01 客观的观察
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观察”而不是“评论”,观察并不会有好坏。
02 体会和表达感受
每个人所处的世界是由自己的感受构成,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映射。要更清楚地表达自己、更细腻地体会他人。“感受”而不是“判断”“想法”,感受并不代表事实及观点。
03 察觉和表达需要
他人的不满里暗含了未满足的需要,看重自己的需要并直接说出,否则对方难以领会。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也没有义务使他人快乐。“需要”而不是“要求”,需要并不一定必须满足。
04 真诚的请求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请求的内容越具体越好。询问对方的反馈和需要,并当对方给予反馈时表达感激。“请求”而不是“命令”,不答应并不会受到惩罚。
【与别人的非暴力沟通】
全神贯注地倾听体会对方,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体会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给对方反馈我们的理解和接纳,保持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与自己的非暴力沟通】
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学着启发自己找到解决方法,对自己友好一些耐心一些,原谅自己的不完美、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需要、避免自我惩罚。
总而言之,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是:感激生活的赐予,且不贪心。
部分书摘
>> 由于认为自己‘应该’做到许多事情,我不停地指责自己、命令自己、要求自己。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而非暴力沟通提醒我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这促进了自我理解和内心的和谐。
>> 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
>>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 我们首先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然后聆听他们的请求,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他们。
>> 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 很多人从小就学着以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
>>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 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Dan Greenberg)说,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 “你让我”是人们常用的另一短语,例如:“你让我伤透了心。”此时,我们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 许多人相信,作为父母、师长或经理,我们的职责就是改变他人并让他们循规蹈矩。我也曾以为,作为父亲,我的职责就是管教孩子。可是我发现,我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的期待生活。
>> 认为“某人应当受到惩罚”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人性本恶以及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
>> 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
>> 道德评判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
>>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 “每次”“曾”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总是”、“从不”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
>>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 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 我们处于同一空间内,相互看得见,但并不处于同一世界。每个人所处的世界由自己的感受构成,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映射。
>>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
>>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本期读书Tips
1.阅读读之前大致浏览一下目录,了解该书的整体架构
2.边读边划线/写想法/制作思维导图,帮助加深印象及理解、加强思考互动
3.时常翻开自己做的上述阅读记录,兴许你当下生活小困惑就能因此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