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抽屉的时候,看到了被自已压在抽屉最底层半年之处的育儿笔记本。装满干货、盛满回忆……
翻开里面,一页页被画成导图样式的记录,自己飞速在本上大作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五颜六色的彩铅被自己溜溜的把玩儿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喜欢的内容,绘制出一幅幅只属于自己的作品,嘴角不由浮出一丝微笑,事境变迁,过往的经历是最值得收藏的宝藏,永远那么美好。
当看到这句被自己加上着重号的“子若强于我,要钱做什么?子若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时,思绪有些小带动。
还记得前段时间跟位很有上进心、很有能力的宝妈聊天时,她这样说到,生活很累,我更累,但我必须要继续,正因自己这样累着,所以不能让孩子们以后也像我这样累,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挣钱,去存款,存到我的儿子这辈子用不完。
说实话,作为80、90的我们,快节奏的社会重压下,这样的心理很正常,我们从自已体验过程中的艰辛,设想到了孩子们的将来,我们为孩子承担起了居安思危的心态,鞭策自己更努力,仿佛我们今天多留一些钱给他们,他们的日子就能增加一些甘甜与色彩。
事实呢?事实真的能如我们所愿?结果里带有极大的否定
不可否认,物质上的充足,可以让孩子的成长经历更精彩,也能让他的人生看似走的更轻松。所以我们为了给孩子铺路、铲石的动作是值得肯定的,最辛苦的,最无私的称号当之不愧。
但是,往往很多家长技术不佳,把握不好火候,将无私变成了限制,将奉献变成了抢夺。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从孩子手里抢走了世间最珍贵的宝贝,眼光和经历——世间唯有不可自制。并用”自以为“掩盖了自私的本质,霸占孩子的体验的权利,推动自己的成长,难道不是吗?每一次拼尽全力,达不达得到预期,都相对之前的自己,你都是有进步的,因为你体验过了,经历过了,下次可以更优秀一点了,而与孩子来说,他的权利换来了你的体验,得到了你的经验,但却不一定能达到你的优秀。
这是否就是所有教育者都提倡的:将教会孩子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所以,真爱自己的孩子的话,把创造、体验的权力还给他。
本文由“朵澜日记0账号”发布, 发布于2017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