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镇的姑娘来到大城市,你一定听过这样的故事----陶喆《小镇姑娘》。
(一)
小H同学成长在四线城市的郊区,长得也清秀温婉,但是一路读书,从没被莺莺燕燕分过心,很多情书和关注,但于她,眼里还是一片冷清。后来她告诉我不是没有心动过,但哪敢表现出来,只敢好好读书,毕竟那是自己最直接的出路。
还好,小H高考发挥稳定,620+的分数够她去大多数的好学校了。填报志愿时,我俩兴奋地聊起想去的学校、想待四年的地方以及想学的专业,充满着对未来的期待。但最后,她选了某部委机关直属的学校A大,毕业后只要参与学校内部竞争就可以稳妥地进入声名在外的好单位。
A大是父母身边的朋友介绍的,本质上都不是一本的学校,更不是985、211。她很稳妥地以本省最高分被录取。大学四年,我们时有联系,她告诉我因为A大不是综合性大学,又是军事化管理,大家穿着一样的衣服,学的都是未来工作或者那场最后的考试需要用到的知识,她觉得自己四年上的根本不是大学。
她期待别人口中的大学生活,有点失落。
我安慰到,有舍有得,你未来的路要比别人好走许多呀。
她说,其实就是因为这样,我把很多可能性早早放弃了。
(二)
大学舍友小Z同学同样来自小镇上,在镇上的小学读到六年级的上学期,从一年级开始当班长、中队长后来又是大队长,成绩是前几名,但是最闪光的似乎还是跳舞时的自己。六年级下学期,她的父亲觉得不能再等,镇上的初中教育质量太差,找了关系,将她转到县实验小学读最后一学期。将小Z安置在她干妈家,一学期。
小Z还算争气,虽然一开始不习惯新学校的学习节奏和寄人篱下的不自在,但一学期后还是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抽签抽到到县城的W中。又从县城的初中考到市区最好的中学,一路从年级四五十名杀到十名左右。高考发挥不好,去了一所全国前20的学校。总体还是顺利的,除了有点压抑的青春有点让人不甘。
大学时期突然的自由和放松让她不知所措,撒欢似的厌学、谈恋爱、旅行。做以前不能不敢做的事情,就像恶补缺失的青春期和叛逆期般,让人担心地换了个方向生长。
大三下学期,意识到不能继续耍下去了。突然停止了刻意地浪费时间、无所事事,准备出国留学。
小Z的父亲那时反对她出去,希望她考公务员。大概家里经济不是那么好,并不是那么必要离家万里求学。还有小Z的爸爸一直遗憾自己没有走仕途,可能也想弥补自己的缺憾。
小Z大大地发了顿脾气,告诉家人“”这辈子是我自己的,凭什么我要为你们活呢?
大三下到大四上,当她准备完出国的所有事情,只差收OFFER时。她听进去爸爸的话,反正你现在闲着,不如准备下公务员考试吧。她准备了国考、省考,也阴差阳错地以笔试面试都第一的好成绩考进了家乡附近一个二线城市公务员。
看到省考成绩时,她已经拿到了日本的研究生全奖。没过几天,又拿到意大利一所大学的全奖,那是她心中排名第二的offer。
都拿到了,她却犹豫了。
她记起来,爸爸在自己准备省考笔试前说的那句话:你要是考上了公务员,爸爸做梦都会笑的。她记起来,大学实习期间,她跟北京本地一起实习的女生和同事一起出去玩。看她们如数家珍地带自己逛北京胡同巷子里的小吃,再亲密,也永远是个外人,不是归客。如果再出走两年,大概,这辈子就没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大概也是从13岁起外出求学,漂泊10年,越来越没有归属感。
最终,她笑着说,自己决定走更简单直接的这条路,选择当公务员,早早地留在父母身边。
(三)
前阵子和小H联系,她说她想辞职,正在努力准备司法考试,看看能不能有其他路、能不能离家人更近一些。我鼓励她多尝试,希望她过得更好。
可是想要其他路时,一定要拿到考试通过的这张通行证嘛?这大概是学霸类型的小镇姑娘的思维惯性了。
(四)
人生的牵绊有无数种。牵绊何尝不是种幸福,但有时牵绊就是自己的局限。
小镇来的姑娘,即使自身优秀骄傲,却矜持又敏感胆怯,没有可以豁出所有的自信。
来自小镇的姑娘,你们现在过得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