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头的小吃店跟别处比,并没有特别的地方,要是非得从中寻到些上海特色的话,那就不得不说说上海的汤包店啦。这种门店在上海很多的街区都有分布,装修风格大都比较古朴,显眼的招牌也是古色古香。除了经营汤包,也会有汤面馄饨甜粥等清淡为主,比较适合上海人口味的吃食。
其实说实话,我并不了解上海人吃饭的口味,我理解应该是苏浙一带口味的集合,以菜品的清淡加菜式的精致为主,因为上海依江靠海,还会有些时令的海鲜,河鱼一类的做为补充。上海是商贾云集的城市,商业的流通不仅带活了经济,也输入了各地的美食,天南海北的各色吃食也挤压了上海本地菜品,所以我们概念里,有鲁粤川,有淮扬,徽州等特色鲜明的地域菜系,确很少听说有沪菜成一个体系。北京跟上海的情况也是差不多的。但凡讲到菜系,在中国已经上升到文化传承的高度,也正是因为这样,各个地方都在拼命的包装吃文化。上海的汤包店,应该也是带着这种印记的吧。
上海汤包,是典型的南方苏式汤包,皮薄,汤多,造型小巧,晶莹剔透。跟北方小笼灌汤包比较,除了皮更薄些,就是馅料的多样啦。北方灌汤包是把高汤手工搅打进肉馅里,蒸熟后肉汤分离。而南方的汤包大多是馅料包裹猪皮冻。方法上相对简单,这样也决定了南方汤包馅料可以尝试更多的花样。除了最经典的蟹黄汤包,还有大虾,马蹄,蛋黄,鱼肉等多种口味。口味的多样性,使南方汤包更大众化,能满足现代社会不同食客对于味蕾的追求。
虽说馅料多样,但是最受欢迎名气最大的还是蟹黄汤包。上海各家汤包店主打也是蟹黄汤包。其中不乏很多有名气的老店。这种店面都分布在人流比较集中的街区。如果是外地人来上海旅游或是出差,除了观赏外滩夜景就是要吃上海蟹黄汤包啦。这种苏式面点俨然成了上海的名片。
蟹黄汤包的制作据说相当考究,工艺也复杂严格,螃蟹选用两斤以上的长江蟹,通过蒸蟹,取黄,制馅,熬冻,和面,包制等工序。蟹黄本身的鲜香,再揉进蟹肉的肥美,伴着鸡汤猪皮熬制的皮冻,包裹进面点师傅精巧捏合的面皮里。在精致的笼屉里大火蒸熟。热气腾腾的摆到食客面前。嘬一口烫嘴的汤汁,再咬一口裹着晶莹面皮的馅料。还可以配些醋和姜丝,解腻清口。最好再来碗甜粥,酸甜辛鲜。这味觉的享受,简直无法用语言比拟。这也是上海街头汤包馆每天都人流如织的原因吧。
关于蟹黄汤包的吃法,别人还总结了一段顺口溜,谓之: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缓缓吸。如果你不嫌麻烦可以照着口诀一步步来。像我这种猴急的人,恐怕是没有这个耐性的。我的吃法比较直接些,可以轻轻放到小碗里,记得这一步一定要轻轻的,因为汤包皮薄,吹弹可破,用力过猛,汤汁就有可能直接喷溅到身上。闹出笑话来。装进碗里后,可以用嘴直接咬开,或是拿牙签扎破,使鲜汤流出来。然后就可以喝汤,吃肉啦。
如果闲来无事,可以上午选择那种有阁楼的汤包老店。抢个靠窗的座位,一边欣赏楼下人流景物,一边品尝这美味膏黄。如果再有兴致,还可以仔细观察店里品尝美味的各色食客,以及忙碌匆匆的店员伙计们。上海的人文风情其实就在你的眼前。汤包的美在于味道的鲜香,造型的别致。而人生的美则在于为收获幸福而不停的奔波与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