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称长安,居关中“天府之国、土膏之地”, 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央,四塞险固,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和政治中心,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
三千多年长安的富足,千余年的盛世帝都,这荡荡奔流之“八川”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讲,这条源自秦岭北坡的古老水系灌溉滋养了关中平原的万亩良田,促进了十三朝古都的繁华兴盛。
荡荡乎八川分流,
相背而异态。
从远古起,人们便逐水而居,一处处史前遗址的发现,揭示出水与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斩断的关联。水是文明诞生的摇篮,也成为文明存续的命脉。
北有高原南有秦岭,使得关中平原成为陕西中部天然的盆地。秦岭面积庞大且自然环境优越,海拔较高同时蓄水能力极佳,关中平原内渭河南岸绝大多数河流均源于此处,并最终汇聚于渭水,流向黄河。此乃形成八水的自然地理格局之势。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以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长安城四周穿流,均属黄河水系。就在渭河流域,先民们点亮了西安延续千万年的文明火种。
01 渭(wèi)河
发源地: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
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黄河最大支流,全长818公里。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黄帝和炎帝都是起源于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
从春秋时期到秦汉、隋唐,渭河都是重要航道,孕育了几千年之久的古文化。渭河上的“咸阳古渡”,几千年来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数千年来,渭水历经沧桑,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一是河道迁移。清乾隆后渭河西安段主河道200多年北移3000米;其二是水量变化。远在上古时期,渭水的水量比现在大得多。至隋时,就因河道淤浅,陆运发达,已无航运可言。
02 泾(jīng)河
发源地: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老龙潭。
流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河长455.1公里,是渭河的最大支流。
泾河以驻地命名,东汉三国时即有此河。泾河流域的历史贡献,最主要的是周王朝的发迹和郑国渠的兴建。
泾河汇入渭河处,有一奇妙的自然景观。由于泾河与渭河的来水来沙不同步,故一条水清,一条水浑。"泾渭分明"、"泾清渭浊"的成语由此而生。
泾河地处黄土高原,泾河流域的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早已成为隐患。早在唐时,诗人杜甫就有“秦山忍破碎,泾渭不可求”的感慨。
泾河的传说,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有着渊源,那里是他的家乡。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回“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魏丞相遗书托冥吏”,说的就是泾河老龙潭发生的故事。
03 沣(fēng)河
发源地:秦岭北坡南研子沟
流域面积1380平方公里,河长75公里。
沣河是一条久负盛名的河道,相传古时洪水泛滥,经大禹疏凿乃成。《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沣水东注,维禹之绩。”周代丰、镐两京即建在紧靠沣河东西两岸,秦阿房宫,汉、唐长安城也位于沣河、渭河交汇处,唐时的昆明池也是引沣河水形成的。
沣河和历史确实有着颇多的交集。
长安城西注入渭水的沣、滈、潏、涝四水中以沣河最大。据西周时记载,大禹曾经治理过沣河。关中河流为数不少,为何偏偏沣河得到禹的治理呢,可见当时的沣河确是大川。另外,在沣河还曾发现过一条沉船的遗迹,河有沉船也可见其之大。但时至今日。沣河的水量已远不比当初了。
04 涝(láo)河
发源地:户县秦岭梁的静峪脑
流域面积712平方公里,河长71.4公里。
涝河,古称潦水,《山海经》、《诗经·洞酌》中均有记载,涝河由来已久。源头有两条,东涝河发源秦岭北麓的于静峪垴,西涝河发源于秦岭梁,两河交汇后北流,最后北经咸阳流入渭河。
静峪脑是涝河东部源头之一,这里发现过第四纪冰川遗迹,那个时候,正是我们人类祖先开始涉足世界的时候。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涝河中游的丈八寺发现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除发现石斧、石环、夹砂陶,彩陶、细泥红陶外,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碳化粳稻,标志着我们的祖先原始农业的发达程度。继续沿涝河而下,城关、小丰村遗址依次展现,无一不体现了涝河流域数千年前的辉煌历史。
在各个历史时期,当沣河东注时,涝河与沣河汇流,自西向东流去;西汉前,当沣河改道西注于渭时,涝河亦呈西流态势;随着渭河的北迁,涝河又沿渭河古道自西南向东北流去,形成今天的形态。
05 潏(jué)河
发源地:长安区秦岭北坡的大峪
流域面积687平方公里,河长64.2公里,为沣河支流。
潏河,古称泬水,发源于长安区秦岭北坡的大峪,据有关资料记载,由于北西向断裂的影响及浐、潏两河的侵蚀冲刷,将黄土台塬分割为炮里、八里、少陵、神禾四塬,其中少陵、神禾两塬位于潏河樊川段。潏河受流水的长期作用,形成众多切割较深的峡谷。其中著名的有大峪、小峪等。
潏河在牛头寺附近分为两支,向北为皂河,向西则与滈河合流汇入沣河。她是八水中变动最大的一条河流,发展到今天屡有改道,且这种改道多是以人工围堰筑渠的方式表现。
06 滈(hào )河
发源地:西安市长安区石砭峪
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河长46公里,为潏河支流。
发源于石砭峪,与潏河在香积寺汇合后向西,在户县秦渡镇附近注入沣河。滈河为汉唐长安城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今天的石砭峪水库已纳入黑河引水工程,为西安市提供甘美清流。
07 浐(chǎn)河
发源地:蓝田县汤峪乡,是灞浐水系的最大支流。
流域面积760平方公里,平原段长度45.3公里。
古有“泾渭分明”,却很少有人听过“玄灞素浐”。“玄灞素浐”即灞河水深、且广,水色浑厚;"素浐"指浐河水清且浅。浐河左为少陵源,右为白鹿原。
今日浐河汇入灞河,成为灞河的一条支流。但上古时期浐河并不是灞河的支流,而是与灞河一样直接注入渭河。只是随渭河向北偏移,在骊山断块的影响下,灞河由东向西偏转速度大于浐河,最终赶上浐河并袭夺了浐河,从而使浐河成为灞河的一级支流,而不再独立北流入渭。灞、浐汇流后,水量增大,洪水季节河口汪洋一片,但主河道比较稳定,只是入渭口随渭河北迁而逐渐向北推移。
08 灞(bà)河
发源地:蓝田县灞源镇
流域面积2581平方公里,全长104.1公里,平原段长度70.6公里。
据史载,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为了炫耀其霸业,改名为灞河。唐在此地设驿站,亲友出行多在这里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树,春天柳絮纷飞如雪,“灞柳风雪”成为长安八景之一。唐朝时候,在灞桥设有驿站,称作“灞亭”,人们多在此处迎送宾客,并折下枝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变成了一种特有的习俗。
《赋得长亭柳》 唐 戴叔伦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长安八水,渭河汇入黄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汇入渭河。然而由于时代变迁,浐河成为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为潏河的支流;潏河与沣河交汇。
随着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人口增长,昔日的八水逐渐没有了原来的滋润和丰沛。如今泾水不再清澈,渭水依旧浑浊。我们何去何从?
水是一个城市的血脉和灵气,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自古就是“得水者兴,废水者衰”。
2012年12月,在新的历史时期,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恢复“八水绕长安”胜景,实现“八水润西安”的生态水利新格局。计划从2013年到2020年,重点实施“571028”工程,即保护、改造、提升、新建“5引水、7湿地、10河系、28湖池”。核心是以“保水、引水、治水”为重点,将库、河、渠、湖、池、湿地有机连通,编织成一张完整庞大的水系网,充分发挥水的生产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善价值,使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让水在西安流起来、动起来、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