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文全部摘自公众号:成长营地
匆匆摘录:因为它触动了我。我最近发现自己是一个控制狂魔。孩子是我唯一能控制住,满足自己控制欲望的工具。此文多读,为了唤醒内心魔鬼的良知。
——————————————————-
心理学家阿德勒有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她说:“妈妈把我当成了一个木偶,无论我多努力,她都看不到一点点赞赏,你就相信我一次不可以吗?”
她渴望被信任,被无条件接纳与尊重。
但,一切都没有,换来的只是更多的质疑。
制片人吴红梅说: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怎么做都不满足,甚至难以取悦,整个大环境都喜欢挫折式教育,我们就永远得不到鼓励,这也是对人的一种摧残。
那些不被信任的孩子,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一生都在渴望他人肯定与鼓励中挣扎。
我都是这么过来的,为什么你就不可以?
矫情。
对不起,这从不是孩子的问题。
大多数父母并不知道,他们无法真正相信孩子,所以需要控制,而这种强烈的控制欲,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就像杨父,他那“引以为傲”的童年经历,早就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已经种下了被忽略、被伤害的种子。
那是不被接纳、不被信任后的不安。
成年后即使外表强势,内心却非常不自信,那是一个极度需要被证明和看见的自我。
这种不安全感,驱使他无法信任孩子。
当孩子不听从父母的安排,或者脱离他的视线,但凡表现出一点独立的意味,便会触发他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为了那份稳定的安全感,他要千方百计地控制孩子。
导演程樯告诉我:
“父母要有能力,才能给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们得到保护与支持。”
我认为,这种所谓的能力,还伴随着父母的足够自信。
说实话,比起孩子,更需要疗愈的,是父母的内心。
而这种父母无条件信任孩子,给予合理期待的结果,心理学上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罗森塔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从每个年级选了3个班,并对这群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试”。
他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发给校长,并叮嘱他们务必保密。实际上,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选的。
8个月后,罗森塔尔发现,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普遍提高,性格更外向,自信心与求知欲都更强。
更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并没有得到明确的信息,老师通过情绪、态度等积极方式影响他们。
在这个实验中,权威的期待发挥了作用。
老师、父母,都代表最重要的权威。
他们对孩子的期待与态度,可以极大程度上影响孩子。
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的。
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
孩子承受失败的时候,支持他。
这种积极期待,是以孩子为中心,而不是以父母的期待为中心。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是带着理解、爱与接纳的眼睛,并且看见的是我自己,而不是父母想象中的我们。
有人问:“我们提起这些成长创伤,是否要归罪于原生家庭?”
制片人吴红梅聊起创作初期的调研,她发现,很多中国年轻人难以从这种困境中突破,因为自己与父母无法分离。
例如,你不能找喜欢的工作,而这种相处模式,延续到婚姻、爱情,甚至代际传递到自己的小孩,所以他们非常焦灼与焦虑。
如果你处于一种不被信任,却又极其痛苦的状态,请允许自己对父母愤怒,那并不羞耻。
武志红说过,恨是关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如果不能恨,就不会有爱。
只有保持愤怒,才能有和解。
我们不是为了去埋怨自己的父母,或者找到一个自我救赎的方式,而是理解我的童年发生了什么,它对我一生的影响是什么。
吴红梅想借这部剧告诉众人:
“即使你生在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你未必一辈子就这么糟糕,很重要的一个突破点是,你敢不敢去跟你的家人做一定的分离?”
“只有当你自己意识到,我需要从某种环境、某种惯常的认知习惯做分离,你才能有真正的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分离?
第一,寻找生命里给予你积极影响的重要他人,他们往往可以帮你走出困境。
就像剧中的侯俊铭。
25岁的他,从小对母亲言听计从,从不敢在父母面前表达自我。
毕业后,为了逃避母亲的安排,他总以Gap Year为由,迟迟不肯就业,实则却是自己悄悄求职。
后来,因为对母亲所在医院的一个女孩情有独钟,他迅速接受母亲的安排,到医院上班。
未料,女孩觉得他总顺着母亲的意愿,而更应该做的,是找到自己。
在女孩与心理医生的鼓励下,他把之前的种种不满,在母亲面前一吐为快,甚至主动搬了家,辞了工作,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设计类工作。
吴红梅说,好的爱情关系,可以成为你暂停原生家庭恶性循环的转变点。
这便是我们说的“重要他人”。
即一个人在心理人格及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对自己具有重要影响的人,他们可以是父母、老师、同伴、恋人。
在与他们的相处模式中,在他们对我们的要求与期待中,在他们给我们的情感反馈中,逐渐形成一个这段关系中的自我。
每一个重要他人,都参与了塑造我们的自我。
而这就关联到第二点,找回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成为自己。
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
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没有在做自己。
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而寻找重要他人也好,找回自我也罢,我们都需要一个大前提:自我觉察。
所谓信任,其实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父母。
当父母不够信任孩子,很容易将自己的生命价值绑在孩子身上,令我们感到额外焦虑。
当孩子长期生活在被忽视的环境下,很容易为了得到认可,失去自己。
而导演曹盾聊起这部剧带给他的影响时说,如果我发现自己情绪不好,或者身边的人有情绪问题,我会懂得坚持让自己或他人去看心理咨询。
我们得了病都知道要去医院,但往往我们心理出了问题,却不认为这是病,其实它真的是病了。
这种认知对我个人来说,是一种成长。
愿你在人生路上,找回自己,愿每一个父母,都学会无条件信任孩子,学会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