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用李笑来来支撑我的论点了!
最近在看他的这本书《人人都能用英语》,骇然发现,这可不光是写给学英语的人的,也可以是咱们中国人学中文,应该说,适合所有的语言学习。
资源下载(交流学习分享,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链接:http://pan.baidu.com/s/1dF0SKLV 密码:r86d
之前我写过一篇《不报班没负担,每天只需两件事,语文成绩一定好》,提到的学习方法就是朗读和写字。这篇文章在《中国教育报》平台首发后,阅读量破十万,后来又被很多平台转载,得到很多认同。但是也有的读者留言,觉得这样做远远不够,还应该组词、造句、摘抄、仿写,为习作打好基础。我当时的回答是:其实大声读课文,本身就是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既可以练习识字、读书、自信心、演讲,又可以学习口头作文。我特别想反驳的是:就学习方法来说,当然有很多,但既然提出这两件事,那意味着这两种方法能够做到省时高效(我个人是这样的观点),相信每个人都想掌握事半功倍的方法吧。但是当时我对自己的回答觉得不够有力,说服力不够,总想着再写一篇。
机会终于来了,没几天,我就在李笑来的书里看到这些论述,真是觉得醍醐灌顶!
先看看第二章的标题,足以概括朗读的作用。
第二章:朗读、朗读、再朗读
1. 朗读有助于提高文字理解能力
2. 朗读训练会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理解速度
3. 不必专门练习听力,朗读就够了
4. 朗读训练可以提高语言文字记忆能力
5. 朗读训练能够提高表达能力
6. 朗读训练可以提高语言文字模式识别能力
一、朗读是最提纲挈领的学习方法。
朗读有多重要,看看下面的论述。事实上,朗读的重要性是被太多人忽视了。因为考试、检测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笔试,所以包括我在内,太多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时间都用在写字、做练习上了。
朗读是语文教育的最古老、最普及、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训练方式。只可惜这种最好的训练方法即便在我们的母语语文教育中被重视的程度都远远不够。并且,每代人都以为自己可以找得到更好的方法而忽略这个其实无法超越的手段。
以为自己能够找到更高的方法?是什么呢?写字?上课外辅导班?把完整的语文学习,拆解成:朗诵、书法、国学、阅读理解、写作……?本来可以用一种方法就解决的,干嘛非得用很多方法呢?这样效果就好了?效率就提高了?
太多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总以为有什么灵丹妙药,能一学就会一试就灵,却没想到,差是差在了能力上,需要长时间努力才能改善。
难怪李笑来说:
说来可惜,但大多数人确实并不重视朗读训练——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的习得过程中都是如此。朗读训练既简单又有效,并且可以解决很多许多人花很多钱去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解决不了的问题。(2.1 朗读有助于提高文字理解能力)
二、朗读能够提高写作能力。
朗读能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也能提高写作能力,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
下面引用的这几句话最好地说明了,为什么练习朗读,也能够提高写作能力。因为通过朗读,你不知不觉学会了很多表达法,我觉得就是指:小到遣词造句,大到谋篇布局。也因此,我认为,没有太大的必要去像读者建议的那样:组词造句仿写(当然有时间多做一点也没坏处),多读读书都有了。
朗读训练会提高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无论是说还是写。大量的朗读会使你不知不觉记住大量的表达法。越是常用的、越是必要的表达法,在各种文章中重复出现的频率越高,而通过大量地重复,这些表达法会慢慢刻在脑海中。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就是这些信息会慢慢从短期记忆区域移动到长期记忆区域,即,这些表达法会渐渐成为你的“内嵌”(build-in)表达手段。(2.5 朗读训练能够提高表达能力)
母语使用者知道关于自己母语的很多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往往被不知所以然的人称之为“母语直觉”。而这样的知识获得某种意义上只能靠“大量应用” 以及“日积月累”。……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很多“模式” 就会不由自主地刻在脑子里,慢慢转化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
此段给人的启发,主要是:大量应用,日积月累。大量应用——在朗读上就是要每天读,日积月累——就是读多了自己记住了,记住了慢慢就会用了,所谓“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小结一下: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怎么表达?用语言,就是口头表达;用文字,就是写作。表达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内容是根本,技巧是辅助。
通过朗读优秀的文章,可以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表达,包括好词好句,包括谋篇布局,所以能够促进写作能力提高。当然,从量变到质变,是有过程的。
三、朗读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无论是语文考试还是英语考试,必考的一项就是阅读理解,因为这是学语言的作用啊——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都离不开阅读,要从阅读材料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就是阅读理解能力。
不少同学阅读理解做不好,影响考试成绩,不少家长也很发愁,给孩子报阅读班、买阅读理解练习册。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读——阅读大量书籍,以及朗读文章。
为什么呢?李笑来也有剖析。
首先,每看到一个单词,你都要有能力识别。
这在语文上,其实就是识字识词能力。
其次,大多数单词有很多个意思,至于它究竟在当前这句话里是哪一个意思,要根据与它相邻的单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来决定。
这在语文学习上,其实就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在学习方法上,有一个理解方法是:结合上下文,上下文就是语境。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五,就有这样的学习:
再次,有些单词组合在一起之后表达的意思几乎完全不是字面的含义。
比如: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误用范围堪称非常之广,常被人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另外,但凡一个句子超过十个词的长度,大抵上它更可能是个复杂句。
所以,在朗读的要求中:正确,就包括: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词、不回读。
看着很简单,但很多人都做不到。其中:不读破词,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读破词,意味着你没有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并不简单地说明你粗心。
比如:本册21课《太阳》中这句“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有学生读成:“人们热得受不了了。”多添了一个字。
25课《太阳是大家的》
从东山上升起的太阳,
到西山上就要落下。
就有学生读成:从东山 / 上升 / 起的太阳。这其实说明理解不准确。
之所以朗读是提高“理解能力”的最基本方法,是因为当一个人可以流利地朗读一个句子的时候,即意味着说他正在完成对这个句子的“拆解”与“重组”的过程——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信息通过眼睛输入,经过大脑识别、理解、处理之后又运用口腔的种种器官形成正确的声音,而后又通过耳朵反馈回大脑;而与此同时,大脑在一刻不停闲进行各种处理过程:句子成分都有哪些、哪几个字词构成什么样的成分、这些成分各自是什么意思、成分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这些成分组合起来又构成怎样的含义,等等。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阅读者面对一个语法正确、逻辑严谨的句子竟然不能够把它流利地朗读出来,就说明阅读者“拆解”有误或者“重组”有误。重新把句子结构与成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搞清楚之后,句意也就自然明朗了,读起来自然就“顺”了;而后再把句子多读几遍——其实就是“通过重复练习理解过程、巩固理解能力”了。
四、朗读直接间接影响各门学科的学习。
“朗读”甚至是一种能力,也就当然需要通过锻炼才能掌握。尽管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到极致(最终成为播音员或者演员的人除外),但是如果连这都不及格,那么很可能因此导致“理解能力”低下,乃至于各个科目都可能受到影响。读者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每个班级里都至少有那么一两个因朗读糟糕而被老师或者同学耻笑的学生,大抵上他们其他科目的成绩不大可能理想的——因为学习任何学科都需要阅读文本,需要理解能力,但这些孩子连流利朗读都掌握不了,理解能力自然就差出许多,于是在各个科目都可能因此落后于他人。这几乎是铁律:儿时的文字训练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思考能力,进而影响一生的生活质量。
五、朗读能力使学生之间的差距成几何倍数增长。
一个人的文字记忆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他的文字理解能力。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空间取决于他现有的记忆力 。而理解力也是如此,已经理解的东西越多,能够进一步理解的东西就越多,一个人的理解力的发展空间同样取决于他现有的理解力。(2.4 朗读训练可以提高语言文字记忆能力)
这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越优秀的学生,学习越轻松,因为他的知识多,理解能力强,所以费力少。而越是学习吃力的学生,效率低下,苦不堪言,效果甚微。理解能力差,花费在理解上的时间就需要增加,也就是说,得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才可能理解。这意味着学习同一个内容,对别人来说很轻松——越轻松越爱学,对他来说却很难——越难越不想学。因此陷入了恶性循环。
因此,如果家有学习吃力的学生,不妨试着从朗读开始,每天读,坚持一段时间以后,看看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