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春节,我更留恋腊月。我的腊月是从喝腊八粥开始的腊月,我的腊八粥应该是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天寒地冻中舀起的。盛粥的瓷碗泛着幽幽的蓝光,一勺勺搅动着粘稠香甜的红色汁液,温暖的感觉氤氲在身体的每个神经末梢。
忙碌的腊月才是弥漫着家的味道的腊月。长长的竹竿绑着丰满硕大的鸡毛掸子,一上一下对付着扒在墙皮上的灰尘和藏匿角落的网丝儿。擦洗玻璃,女在内,男在外,废旧报纸,撕扯闲置的旧棉布,一盆热气腾腾的清水,偶而哈一口热气,一小块朦胧扯起一小点迷离。擦拭桌椅,挑选心仪的餐盘碗筷,用心经营方是对生活温情的馈赠。挪动家俱,扫除一年或许几年累积下来的灰尘,不仅劳心劳力,而且得小心伺候,奉献了十几年的它们随时有可能腿脚折断,光荣退役。收拾利落,或阳光恣意挥洒的白日,或灯光暖暖投射的夜晚,给人一种新的向往,新的期盼。
咚当、哧溜、哗啦多种声音交织的腊月才是有人气的腊月。叮叮当当的剁肉声,一盆饺子馅完美呈现。哧溜哧溜的油锅声,肉丸儿、天和蛋、油炸豆腐持续出锅了。轰轰轰,哗啦啦,自己家的,邻居家的,洗衣机连轴转个不停,衣服、床单、被套……直到年三十也洗不完似的。一切都是新的、洁净的,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双臂,除尘迎新,好运降临。
超市里摩肩接踵, 年味最足是腊月的超市。“恭喜发财”的音乐声响起,代表着年的到来。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穿上红色的外衣,满眼都是喜气洋洋。一辆辆购物车里装满了年货,家家户户开启购物模式。一叠叠红色钞票,支付宝,微信红包,换回了瓜子、花生、开心果、杏仁等休闲食品;换回了一箱箱走亲戚用的礼品;换回了牛羊猪肉和各种新鲜蔬菜;换回了一身身迎接新年的行头。这份热闹、喧嚣、拥挤持续到腊月三十中午,下午商家们基本就关门歇业了。
有人说,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平淡无味,为什么我们过年的感觉越来越淡,因为我们缺少了仪式感。我非常认同。老祖宗留下来的迎接新年的习俗,我们应该一样一样认真虔诚地照着做,一天一天地隆重的准备,然后迎接年的到来。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 漓漓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饼 卷鸡蛋。
这些迎接新年的事儿一样一样做着,年的味道一日一日发酵,岂能缺少年的味道? 是人们的懒散、人们的省事,人们工作的忙碌让年的味道寡淡的。什么东西斗不必亲力亲为,花钱雇家政清扫房屋,花钱买祭拜祖先得口里馍馍、枣山,花钱去超市购买一切需要的现成的吃食,年夜饭也要花钱在饭店定制。
如果亲自动手购买食材,准备菜谱,为每一道菜品设计吉祥如意的名字,精心布置一桌美味佳肴。老人训导家风,寄语新年期望,小辈们传承家风,立下新年志向。这样的年味十足,意义丰富,家风如旭,方是老祖宗传下的过年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