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之:指百姓而言,此章谈的是政治,亦即治理百姓。
无倦:古本“无”作“毋”,即不要懈怠。
译文
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大家一起辛勤劳作。”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不要懈怠。”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而所不知,人其舍诸?”
先有司:先任有司者治其事。
人其舍诸:别人难道会舍弃他们吗?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管家,问孔子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先责成各级官员各司其职,不计别人的小过错,提拔优秀人才。”仲弓说:“那怎样才能知道谁是优秀人才。从而提拔他呢?”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的贤才。你不知道的,难道别人就会不举荐他们吗?”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卫君:卫出公,名辄。
阙:通“缺”。缺而不严,存疑的意思。
中zhòng:得当。
苟:随便,马虎。
译文
子路说:“卫国国君等您去治理国家,您先做哪件事?”孔子说:“那一定是订正各种名分了。”子路说:“真是这样吗?您太迂腐了,为什么去订正名分呢? ”孔子说:“你可真粗鲁呀,子路!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应该保持沉默。如果名不正,说话就不顺理成章;说话不顺理成章,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事情,礼乐就复兴不起来;礼乐不复兴,刑罚就会不恰当;刑罚不恰当,老百姓就不知道应该如何行动。所以,君子订正了名分就一定能够受害,说的话就一定能够执行。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不能有一点随便马虎。”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小人:一般人,没有特别志向者。
襁:背负小孩所用的布兜子。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种庄稼上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教如何种蔬菜,孔子说:“种蔬菜上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出去了。孔子说:“真是个小人啊!樊迟这个人!居于上位的人爱好礼仪,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恭敬的;居于上位者爱好道义,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诚信,老百姓就没有敢不诚实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负幼子前来归附,何必要靠种庄稼来吸引百姓归附呢?”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使:出使。
专对:古代使节,只接受使命,至于交涉应对,全靠随机应变。转对就是能独立而熟练地应付外交谈判中的各种疑问和责难。
以:用。为:疑问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即使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当权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开;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的。”
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
孔子说:“鲁国的政治和卫国的政治,像兄弟一样。”
子路篇第十三(共三十则,一至七)——通读《论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本篇主题取名子路篇,为孔子论政思想的集中体现。子路是与孔子情感最为亲密的学生之一,在子路的身上,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