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一生里,都会进入很多个「新阶段」。比较远的新阶段,比如,你做了公司的管理者,或者开始创业;比较近的新阶段,比如,五一小长假该怎么过,新接了个小项目要把客户带好……
可问题是,在每个新阶段之初,都有太多笨手笨脚的第一次,怎样才能在进入新阶段时,让自己不懵呢?
最关键的点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想到这个阶段结束的时候,你想带走什么。
这不就是「以终为始」吗?是的,看书看电影要从前往后顺着看,经营自己的各个发展阶段则需要「从后往前倒着活」。
比如我在读书写作这件事里,最希望带走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认知差」。认知差对我来讲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人与人的差距有四个层级,分别为:
1.【认知差】:习惯的思考模式就是认知。一个人输入的信息越多,质量越高,这个人脑海中的思考模型也就越多,见多识广。一件事还没开干之前,就已经知道整个事情的全路径以及终局是怎样的。通过谋略设计提前避开可能要踩的坑,就能少走弯路。
2.【信息差】:每个人看到的全貌,其实是更高层次的局部。一个人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就能靠贩卖信息赚钱。
3.【执行差】:光想不干、眼高手低,这些都是执行差。如果认知差、信息差是「知」,执行差、竞争差就是「行」。只有知行合一,完成闭环,才能积淀经验智慧,成为高手。
4.【竞争差】:如果错过了认知差、信息差、执行差,剩下的竞争差就是「竞争红海」,这就是「低维度地卷」。为了生存,一个人在工作中无休止地996,甚至是007,就说明源头的「认知差」出了问题,「需要用疯狂内卷来偿还认知不足的债」。
正是因为想明白了上面的底层逻辑,我从2018年4月开始,开启了雷打不动的读书写作。如果把每天的读书写作类比成「自我投资中的认知堆肥」,我发现随着认知堆肥越来越多,自己在发展中可供选择的机会点也越来越多。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先做完堆肥的加法,再通过项目筛选做减法,打磨手艺,做到一根针捅破天。如果没有认知堆肥的加法,思想的土地是贫瘠的,这样的盐碱地结出竞争内卷的辛酸果实。
带着这层视角,重新回看你的「新阶段」,你就会发现想要快速看到终局,不妨看看已经走过这条路的过来人,看看他们都是怎么说的。
你不需要完全复制他们的路,只要从中挑选自己想要的剧本片段,把这些片段结合自身现状拼接在一起,这就是专属于你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