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200转变困难:如何推动家庭进入新阶段?

家庭面对改变时的三种困难:
1.人们熟悉了原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形成了路径依赖。
2.人们热衷于探寻“谁犯了错”,抗拒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3.当人们预见到改变的痛苦,想方设法回避痛苦,反而阻碍了改变发生。
怎么做都不会“没问题”,只能老老实实地面对。日本导演北野武说:“做父母的,不应该畏惧被孩子憎恨”。这话有点“中二”,但也有几分道理,他的意思就是,孩子长大,免不了要跟父母干一架,不要奢望什么轻松的解决办法。与其说,这个阶段的父母需要学习一种“技巧”,倒不如说,真正要学习的是态度,接受事情会超出自己的掌控,陪孩子一起熬过这段艰难的时间,诚实地分享自己的困惑与无奈。
生活中当面临痛苦时,习惯性陷在“一定是她不对,我不对”和找反谓的改变之法,在尝试和失败中反复的怀疑自己和这段关系,其实有时只需要一起熬过这段就好了

这个原则不光适用于青春期。每一次面临转换,我们都要做好全力以赴的准备。但努力的方向不是为了“不疼”,而是为了更坦然地面对疼痛。

前面我们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理解了个体的r成长、家庭的转变。有人面对转变的过程很顺利,但也有人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作为家庭咨询师,我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助那些遭遇困难的家庭,顺利进入新的阶段。

虽然困难的形式多种多样,但背后的心理机制有共同的规律。这节课,我想从家庭治疗的角度,给你介绍转变困难背后几种常见的成因。我特意挑选了“孩子进入青春期”来作为例子,在家庭面对的各种转变里,这几乎是最复杂的一种。如果你家有青春期的孩子,马上就能用上。即使你没有孩子,了解这个问题的机制,在面对其他转变的时候,也能举一反三。

一个家庭进入新阶段的时候,会面临什么困难呢?主要有三种:

路径依赖

第一,人们熟悉了原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形成了路径依赖。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秦在治疗中经常说一句话:“你是一个很好的四岁孩子的父母,但你现在要学习做一个十四岁孩子的父母了。”这句话我在咨询里也经常用。

四岁孩子的父母怎么解决问题呢?基本上父母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孩子都能听进去。实在不想讲道理,只要表情严厉点,调门提高一度:“想挨揍了是不是?”孩子也就乖乖去做了。可是等孩子进入青春期,再用同样的招数就不灵了。

在父母眼中,青春期的问题有很多个名字,叛逆,厌学,手机成瘾,亲子关系恶劣......但本质上都在说一件事,就是孩子变了,曾经管用的方法现在都没用了。有趣的是,只有很少的父母才会意识到:我应该升级自己的方法。

他们仍然没有准备好面对这个事实:孩子已经不是以前的孩子了。这根本不是问题,这是成长。

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外界强加给自己的期望感到抵触,想法一会一变,满心烦恼又感觉不被父母理解。

请问,他是生病了吗?当然不是,这就是十几岁正常的状态。真正的问题在于,父母对这种状态不知道怎么反应。我在咨询室里听到他们说:“爸妈都是为你好”“我在跟你说话,你把手机放下!”你听听,这些说法还停留在面对一个四岁孩子的状态。

心理咨询有时候是在做一件有点残酷的事:我要让他们意识到,“问题”背后的问题,是时间。时间是一条单行线,一旦流逝,就不可能被还原或是清空。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父母身上,他们需要改变自己的养育态度。你也许还记得前面讲过,跟青春期孩子相处,要把他当作“不靠谱的领导”,这意味着一整个沟通模式的升级。启动这么大的工程,先要发自内心地承认自己必须改变,也就是认识到“十四岁不等于四岁”。道理上父母当然知道孩子长大了,但情感上仍然留恋过去的记忆:“以前不是说一句就行了吗?”必须让他们睁开眼睛,看看这个说不定比父母都高的小伙子大姑娘,哪里还有四岁的影子?不能再用过去的方法了,只能跟着成长,每个人都要学点新东西。

推诿责任

家庭进入新阶段的第二个困难在于,每个人都抗拒迈出改变的第一步,陷入了这样一个僵局:在道理上证明“我没做错”,从而把改变的责任推到另一个人身上。

人有抗拒改变的本能。当原来稳定的家庭结构出现危机时,这意味着稳态被颠覆,原来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需要打碎重组。我们忍不住回避如此重大的挑战,这时候我们就会追究:“问题出在谁的身上?”只要有一个人为此负责,我们就能多一点掌控感。

在咨询室里,爸爸会怪妈妈:“都怪她以前太惯着孩子了。”妈妈也会反唇相讥:“你只会嘴上说,平时也不见你管孩子啊。”这些争吵的潜台词都是:“我又没错,为什么我要承受这些?”如果夫妻本来就有矛盾,这种讨论最终会变成两个人的拉锯战。为了较劲,谁都不可能“认输”,他们把“改变”看成输赢之争:“他不改,我凭什么改!”甚至忘记了一开始关心的,根本不是夫妻的输赢,而是共同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遇到这种对错和责任之争,必须及时打断。

究竟谁有错呢?谁都没错。如果一定要找责任人,唯一的责任人就是时间。还记得刚才说的吗?我们学习新的技能,是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时间不等人。回到米纽秦的那句话,它首先肯定了父母的价值,两个人都没有错。对于四岁那个阶段非常管用。只是现在来到“十四岁”的阶段了,这不是因为谁错了,只是因为到时间了。

我一般会邀请来访者想象:在新的阶段,你们希望每个人有哪些变化?比如,哪些事情孩子可以说了算?父母要在哪些方面提供支持?谁来负责设定边界?如果孩子的发展方向跟父母期待的方向不一致,怎么办?

你看,我们是在设想未来,落实到具体行为,就绕开了“谁对谁错”这样的送命题,变成了“谁来改变、怎么改”的目标讨论。到了这一步你就会看到,真正的矛盾是:谁都不想改。

改变意味着失去很多原来的好处。如果妈妈的重点不再是“爸爸有错”,直接表达为“希望爸爸以后花更多时间陪孩子”,爸爸就会说:“可是我的工作也很忙啊。”这才是根本原因。爸爸想表达的是:我已经习惯了之前的生活,我还不想被颠覆。可是没办法,时间到了,就要变。生活永远会带来新的问题:孩子开始不听自己的了,父母年纪大了;夫妻的矛盾增加了;经济下行了;体力变差了;公司要裁员了;擅长的工作技能已经过时了......这些层出不穷的烦恼,不是谁的错,全都只是时间。

时间流逝,万物生长。我们只能接受这个事实:无论我们有多么熟悉和依赖一种生活,它都会消失。没有人做错什么,只是它无法永远维持,改变在所难免。

回避痛苦

如果你听完前面这些内容,心想:“我没问题!我可以一步到位地变好。”你要小心最后这个困难:我们有可能只做出表面的改变,为了回避真正改变的痛苦。

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拿青春期举例子。我在咨询室里有这样一个观察:在青春期直接产生冲突的家庭,争吵很激烈,但好起来也很快。最怕的反而是父母说:“我们从来没有给过你压力,你尽力就好。”然后补上一句:“但你要想好以后怎么办。”

孩子当然可以感觉到,父母只是换了一种新的“话术”,关系本质还是换汤不换药。在父母眼中,亲子关系还在四岁的关系结构里,父母希望换一种沟通方法,就能让孩子回到他们设定好的轨道上。

这就会让孩子更难受。一方面,他们的处境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改善。另一方面,他们连抱怨的路都被堵死了。孩子好像一拳打到棉花里,他指出父母任何一个问题,父母都会说:“你要我怎么改,我都能改!”责任全在孩子身上,这比他们完全不改更让人无奈。

这时,孩子就会陷入彷徨。他知道,“我都能改”背后父母的期待并没有减少,同时父母回避了一切被指责的可能。孩子既没法解决问题,又没法再要求父母的帮助,他们也会责怪自己,觉得是自己一个人的问题。l

父母听到这里,可能就要问了:给压力也不行,不给压力也不行,要怎么才行呢?这个出发点就是我要讲的。怎么做都不会“没问题”,只能老老实实地面对。日本导演北野武说:“做父母的,不应该畏惧被孩子憎恨”。这话有点“中二”,但也有几分道理,他的意思就是,孩子长大,免不了要跟父母干一架,不要奢望什么轻松的解决办法。与其说,这个阶段的父母需要学习一种“技巧”,倒不如说,真正要学习的是态度,接受事情会超出自己的掌控,陪孩子一起熬过这段艰难的时间,诚实地分享自己的困惑与无奈。

这个原则不光适用于青春期。每一次面临转换,我们都要做好全力以赴的准备。但努力的方向不是为了“不疼”,而是为了更坦然地面对疼痛。

没有任何一种技巧能保证改变按你设计好的方向发展。真的放手,反而有可能让事情最顺。有时候你会听到这种故事:孩子坚决不服从父母的意志,狠狠吵过几年,等到父母死心之后,后面的发展反而让父母越来越称心如意。你可以说这是一段弯路,这段弯路又是非走不可的。

没有破碎,也就没有成长。

这节课,我们通过青春期的例子,梳理了家庭改变困难时的三种机制:

路径依赖、推诿责任和回避痛苦。我想请你思考:当你处在其他的转变阶段,比如离开原生家庭、结婚成家、孩子出生,这三种机制又是怎么起作用的?欢迎分享你的体会。

现在,我们已经搞清楚了人生的发展规律,还差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好不容易适应了一种生活,为什么还要辛苦奔赴下一个关卡呢?如果可以的话,为什么不能舒舒服服停在原地?这就是我们下周要讲的“动

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