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访关系中,咨询师存在,但不是中心。
对于”存在“这个词,我联想到几个有关的,比如说参与,咨询师是参与到来访者的内在世界中的;比如说幸存,咨询师是能够在耐受地住来访者的创伤并幸存下来;还想到了佛教中的临在,即有觉察地安住于当下。
在吉尔·沙夫的《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精神分析治疗中的自体运用》这本书里,有这样的一段话讲述了咨询师存在的意义。
”我的自体是我必须(在治疗中)提供出来的。我既是我自己又是患者所希望的我。无论在个体治疗、伴侣治疗还是家庭治疗中,因为我在那里,所以患者们就可以体验并重新建构他们自己的自体。在每种治疗模式中,我都试图进入无意识。通过与我的内在互动,患者们可以重新建构他们的早期经历,而他们现在的内心架构正是建立在其早期经历上。他们内在结构的表达会造成我的各种体验,通过代谢这些体验,我达成了对他们的理解。我通过“解释”这种方式来传递这些理解,患者们则最终利用这种解释的力量来调整其内在动力和人际动力。“
从这段话,你可以分别找到”参与--幸存--临在“对应的部分。
参与——或者说与来访者相遇——对应的是”因为我在那里,所以患者们就可以体验并重新建构他们自己的自体。“
幸存——对应的是”他们内在结构的表达会造成我的各种体验,通过代谢这些体验……“,这里沙夫要讲的是来访者早期重要的客体关系也会伴随着咨访关系的深入而在和咨询师的关系中上演,这个时候,咨询师耐受得住这份移情带来的体验,没有在这种移情之下付诸行动,并且幸存了下来,那么,就有可能给来访者早期重要客体关系的影响带来松动,同时重新建构新的客体关系体验;另一种情况,同样对咨询师来说会有挑战的是,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投射性认同,这部分来自于来访者自体的部分,无法被来访者自身代谢,投射到咨询师身上,并对咨询师产生影响。这部分一般比较原始,常见于经历过早期创伤的来访者,较难代谢,对于咨询师的幸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这部分尽管没有抗住,也不一定意味着咨询关系的破裂,咨访关系充满张力的阶段,也恰恰是咨询的转机,这个过程比较具有挑战性,还是非常建议咨询师寻求督导与个人分析,有助于去工作和代谢这部分的内容。
临在——对应的是”通过代谢这些体验,我达成了对他们的理解。我通过’解释‘这种方式来传递这些理解,患者们则最终利用这种解释的力量来调整其内在动力和人际动力。“这时候,咨询师已经能够跟来访者所传递来的体验待在一起,尽管是很有张力、很原始的投射性认同的内容,咨询师也能够有觉察地安住于当下,能够理解此时此地发生着什么。
咨询师在咨询中从参与到幸存再到临在,这个过程的变化,往往也会伴随着来访者的转变。这句话看起来好像治疗的成功,是因为咨询师的存在一样,这样的说法搞不好会把咨询师给神化了。其实不然,特别是在幸存那个阶段,往往咨询师经历的是快死的七七八八了,勉强扛下来后,去做个人分析,去督导完后发现还能够继续跟来访者工作,咨询在这样的过程中一点点有了进展。若真要说神化,那应该咨询在咨询师参与的那一阶段,就立马起效了,比如说来访者见了咨询师,就立马感觉如沐春风,病痛痊愈了。
另外,在咨访关系中,不管是以人为中心疗法,还是其他流派的咨询,有一个共通的点,就是“以来访者为中心”。
从这一个前提,我们再回来看咨询师的存在,咨询师存在的前提恰恰是眼前面对的是来访者,而且,是一个一开始非常陌生,需要我们慢慢去了解、熟悉,才可能慢慢理解的来访者。
那为什么来访者是中心呢?
我觉得,这跟一个咨询师的人性观有关。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有一个对于人的假定——罗杰斯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可信赖的,人性最内里的核心,人格的最深层面,其“动物本性”的层面,在本性上是积极的——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性的,是向前运动的,是理性的,是现实的。如果给来访者提供一段有助益性的咨访关系,他们就会动员自身的大量资源去进行自我理解,改变他们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指导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这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也很像荣格所讲的自性化的过程——荣格使用“自性化”这一概念,所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或完整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于是,自性化意味着人格的完善与发展,意味着接受和包含与集体的关系,意味着实现自己的独特性。
正因为有这样对于人性的认识在,咨询师才有可能是信赖来访者的。也正因为对于人性的看法的不同,对于一个人是如何疗愈的认识的不同,才会这么多不同的疗法和不同风格的咨询师存在。
什么情况不属于以来访者为中心呢?
比如来访者一上来,主述情绪低落、连续失眠三周,然后咨询师就告诉来访者,你这是经历了生活重大事件的影响导致的,是创伤后的应激反应。那这就属于以咨询师为中心,或者说以咨询师经验为中心——这个结论或许是对的,但可能因为这个结论,干扰了咨询师去接触、去认识眼前的这个来访者。
在写这篇《咨询师自体运用:存在,但不是中心》的时候,酝酿了很久,但总觉得哪里没想明白。比如说咨询师存在,这涉及到了咨询师的自体运用,与咨询师如何参与到咨询中,如何去理解来访者潜意识层面的内容有关。当咨询师被来访者过去生活经历过的风暴所席卷的时候,咨询师如何在觉察自身的情况下,也留有对于来访者的觉察,有时候是很艰难的,特别是这样的体验材料非常原始生硬的时候,是很难去工作它的。
那怎么办呢?
想办法去言语化这个部分,在这份努力之下,可能不会是很直接的语言的出现,可能是象征,可能是意象,也可能是梦或某种幻觉的出现。就好像我在”哪里没想明白“这个感受中停留的时候,我注意到我刚好在看的书,讲的正是咨询师自体的运用,讲的是投射性认同,借由投射性认同这个词,我联想到了之前看过李孟潮老师写过的一篇文集,然后就去把这个文集找来看,看了之后就立马把我对于咨询师存在的三个方面:参与、幸存和临在给串了起来。这时候才感觉到,顺畅了很多。
这也给了我一个提示,就好像心理咨询一样,一个他者的存在,更容易把我们带入到更有深度的体验之中。或许是作为一个容器,或许是作为一个安心的锚,让我们在往深处探索的时候,不怕找不到路回来。相似的,这也跟正念自我体验的过程一样,当我们以呼吸为锚时,我们就有了回来了路,我们就不至于迷失,我们便有了能够与我们内心诸多纷杂的情绪与想法相处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