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中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相信大家都学过,它出自《庄子.外篇》,《秋水》篇,初学的时候甚是难懂,现在似乎能看清楚背后的意思。
原文译说:
庄子和朋友惠子出游,在濠水的一座桥上交谈。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可以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你才问我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惠子被辨的哑口无言,话题就此打住,不然课本上需要背诵全文的内容还会更多。
看完庄子与惠子之间的对话,俩人看似在讨论鱼,实际上是一场辩论,最后庄子辨赢。
他们辨的真的是鱼吗?在我看来,这场辩论辨的是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
庄子通过为人的第三视角来判断河中游的鱼是快乐的,鱼自己本身快不快乐,其实无人得知,只有它自己知道,所以惠子才会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他站在鱼的第一视角来反问。
好比如,有个带耳钉,染头发的高中男生,当你看到这个男生,可能会觉得他举止轻浮,那只是用你的第三视角来判断的,这个判断是由你的主观意识来定的,可未必是事实。说不定,他只是好打扮,而性格很认真呢。
发现没有,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判断准确,而想要做到判断准确,必须了解事实。
可为什么庄子辨赢了呢?从逻辑上看,惠子在这场辩论中占据上风。因为庄子在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以至于让惠子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
两人相当于现在的文科生,理科生,庄子在文,惠子在理。
前者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移情同感的作用。
后者好辨,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