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零食也可以饱腹,手工制作的最好了。最传统的食物,来自奶奶辈。
现在奶奶七十多了,没有太多精力做这些吃的了。再加上搬来城市,不是自己土地里刨出来的,没有平房顶上充足的日光,没有宽敞可以随便折腾的大厅,也少了很多自己来做的动力吧。
其实大多吃的都集中在过年,或许是过年都要吃好吃的原因吧~(这里到底是一个的还是两个的……)
第一样,红薯干。其实我比较喜欢说猫仔薯。
因为这跟超市里买的袋装的红薯条或者紫薯干真的超级不一样啊~现在都有本地手工做的卖,这几年都是吃买的,或者别人家送的。
以前自己家里有种红薯啊,挖出来,洗干净,放在太阳下面晒一晒,然后再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几天。晾过的红薯煮来吃也会更好吃哦~不过一定要选好的红薯,不然会有一股樟木臭,根本不想吃。
再之后,就是放大锅里煮熟,然后拿出来剖开,整个红薯完全摊开放在草席上。在太阳下晒几天,这个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口感决定的。不喜欢吃太硬的,就可以少晒一些,不过如果红薯太湿就不好保存了。
我奶奶做的真的好好吃啊,红薯干晒的不硬不干但是又有嚼劲,糖分得到浓缩特别的甜。不过吃多了也有一点难受,不是指爱放屁哈,会沾牙。
烧炭火的时候,会一边烤红薯干,这样红薯干会变软变热而且更加香~
炭火真的是一个好东西啊,可以配好多吃的。
第二样,粑粑。这里是白粑粑。
老家做的最好吃,买回来都要问一句是不是xx的。
这个自己一家没办法做的,要好几家一起,因为要壮劳力啊。
把糯米蒸熟,然后放到专门的石臼里,接着两个男壮士各自拿着大木头锤子(或者棒子,我记不清了~)交替捶打糯米。边锤边翻动,知道糯米被打成均匀的面团,然后就用木棒把面团绞着提送到大簸箕上(真的特别的大~然后就是那确实是棒子而不是锤子,因为锤子没办法交互把糯米团绞起来……)。姑娘婶子们就开始做粑粑,糯米也接着送上来,继续打,接连不断。要把所有人家的都做完呢。
簸箕上洒满面粉。面团分成两三分,再由人挤成拳头大的小团丢出去,旁边的人就将小面团放进竹子做的小圈里,做成圆饼状。有时候,还会在做好的粑粑上点红点,白皮红点也挺漂亮呢(不过这个好像是做记号)。
粑粑做好后放在通风处,凉了之后就会变硬,可以直接放袋子里储存也可以泡在水桶里,不过要勤换水~
粑粑可以煮来吃也可以煎来吃,当然也可以烤来吃啦~我喜欢吃煎的和烤的,煎的吃咸的,烤的吃甜的~油烧热,把洗干净的粑粑放进去,煎到变软的时候洒几颗盐,再煎到两面金黄,内里松软,就是用锅铲拍上去是砰砰的闷声就好啦~真的是表皮酥脆里面又软软糯糯的,配上炒的酸菜更好不过了。如果吃烤的,当然少不了炭火盆啊!架在铁钳上,烤到粑粑整个鼓成一个球,然后沿边戳开一个口子,放进白糖。咬一口,香香脆脆,然后咯吱咯吱,白糖融入糯米团里,甜度正好~
这几天家里都在吃粑粑,图片不怎么好看,可是目前手里只有粑粑有实物图,所以厚脸皮的丢上来了。
还没有煮的粑粑,就是这个样子~我专门提溜出来照的~
咬下去了才想起拍照,不要嫌弃啊~很好吃~
第三样,米花和玉兰片。
以前在我家,这两样总是成对出现的,但是今年没有了。
上个月对奶奶说今年不做米花吗,奶奶说想吃就做啊。于是做了,可是刚好遇到连续下雨,米花发霉了。好可惜,辛苦奶奶去做,结果还浪费了。
做米花需要糯米(没错,又是糯米~),还有一个上色的东西,忘记叫什么了。像是花还是果实,可以染黄色红色。
把糯米蒸熟,上色,然后小团放到竹圈里,压平,再晃呀晃呀竹圈,可以轻松脱开就行了。做好之后晒干水分(干干的),就可以储存啦。要吃的时候,就拿出来放到油锅里炸,米花就会膨胀变大,注意不要炸焦哦。炸好后沥干油就可以吃了。香香脆脆的,我们这边叫“好化”,就是一咬就化开了似的,酥稣的;然后还有一点点糯米的甜味~虽然吃多了会上火,但是也会上瘾啊~
玉兰片忘记是怎么做的了。应该也是糯米粉。将糯米团揉成圆柱体,一黄一紫两种颜色就成同心圆圈起来,然后切片晒干。同样用油炸好,形状有些类似零食猫耳朵。但是没有猫耳朵那么硬,很酥脆的。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吃米花,也许这就是我不记得制作全部过程的原因?
现在这些吃的基本都是买的啦~不知道有没有一天我都会忘记怎么做,或者这些食物都不会出现在我们家了。趁着还有赶紧吃吃吃!
今天先写到这里,写的我肚子都饿了……也许之后还会有传统食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