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荷兰奈梅亨大学牙医学院教学院长Nico教授讲座。主要介绍他们学校现在正在进行的研究生教学改革。
当然教学改革是教研室老师该关注的,似乎与我们并无太大关系。但对我来说也是有所收获。
Nico教授讲了现代牙医的七个角色:沟通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促进者,学者,专业人员,医学专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腔医生,这些方面角色都要扮演好。
Nico教授特别强调口腔医生要成为一名学者。要终生学习,持续更新自己的认知,以循证医学为导向来指导临床操作,能辩证地判断信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他们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荷兰,德国南部地区和比利时的最好牙医学院。
Nico教授介绍了很多他们学校的培养制度。比如迷你诊室,安排各个年级的学生接诊,由高年级学生接初诊并分配病人,每个诊室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自我评分与教师评分结合,并全部透明化,每个阶段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等等。毫无疑问,这种制度对学生培养大有裨益,但对学生和老师都是相当繁重的任务。
据江老师介绍,我们学校的每学期学时不超过四五千,而奈梅根大学是以上万学时来计的,差距不是一点点啊。
今天找吴老师补牙,补完之后聊天。谈到这一次广州口腔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大赛,我们医院的名次垫底,医院领导大为光火,还专门开了个教学问责会议。吴老师的观点是:1.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们学校的生源质量比起中大、南方医差了不少,这是首要原因。(关于这点,我提出来异议:那为什么像佛山科技学院这种明显生源质量不如我们的学院也取得了比我们好的名次呢?吴老师含糊答道:不排除他们学校有几个特别强的学生,这个理由对我而言有点牵强呢)2.医院的培养制度有问题,学生上手机会远远不够,而口腔是一个三分靠理论,七分靠实践的学科。
于我而言,吴老师说的不无道理。之前我的观点比较倾向于是教学质量方面出现了问题,学生之间的差异我承认确实存在,但远远没有那么悬殊,我们终归是一个刚成立不久的教学团队,大多的带教老师其实也只是刚出校门不久的研究生,团队的成长也需要时间。人的天赋异禀是一方面,但后天的引导绝对也占很大比重。
想要源源不断有学生成才,教学团队的壮大,教学方法的摸索,教学体系的改革这些都是必须的。我们学校口腔医学的生源质量一直都是属于全校前茅,当然教学团队也是渐渐在成长,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都是在曲折中前进。要达到更高水平,不能一蹴而就,只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这样想来,只要方法得当,方向正确,进步是必然的,要有耐心。
以上只是当下的一些思考,思考中学习,实践中成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