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老师在班级群里公布了下学期的宿舍安排和一则关于家长下载某app的操作指引,家长可以通过下载某app收到孩子的考勤信息以及可以查询孩子的时时消费记录,还可以在线充值校园IC卡等等。
家长群里因此又热闹了起来。我把宿舍安排通知转发给涛哥后,app我就打算不管不顾了,我没有下载的欲望。
因为我们山庄有接待活动,我把孩子们都带上,指望涛哥帮我拍些照片留做后期宣传,涛哥一听就蔫了,因为这不是他喜欢做的事,我说:不喜欢也要去,谁都会有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的时候。听着涛哥“好吧好吧”的回答,我把“现在让你去做不喜欢的事,以后你才有更多可能去做你喜欢的事”的话咽了下去。
从家里到公司山庄需要一小时,涛哥上车就折腾手机,他打算通过我手机获取验证码,用他的手机下载学校那个app,他笑说:那个app我下算了,免得我迟到你们也知道。
我笑起来:谁读书还没个迟到的时候?我才懒得管你什么时候迟到呢。
涛哥笑说:我上学期因为迟到挨扣到只剩53分了,照道理应该挨两次走读。
我笑说:没事,反正你有电单车的,走读也是自己去自己回。
又琢磨一想,不对啊!忍不住又问满分是不是100?涛哥说:是啊,迟到一次扣2分,挨生活老师抓一次扣5分。挨抓就要花两节课时间去老师那里抄制度,我们宿舍几个挨老师抓了2次,后来去找老师,老师看到我们像看到亲儿子一样。涛哥说完应该忆起此情那景自己忍不住也笑起来。
涛哥说有的同学都是6点起床,我们有几个睡到7点,甚至7点十多分,还攀爬了几次墙,要不挨扣分更多。
挨扣47分有点多啊,确实是老油条了。怎么你就能避免挨处罚呢?
因为要考试了,老师就不罚了。嘿嘿!不错,运气蛮好。
我听着涛哥的嗅事忍不住聊起我读书时候的趣事。
我们那会,也有几个女孩子玩得很好,总是想方设法坐到最后一排,一下课就把教室后面的空地占领,下课就玩起斜冲跑上后墙,看看谁能留几个脚印在墙上,看谁留得高留得多。
要不就是在教室旁边的过道玩一种你抓我的游戏,分成两个队,一个队的几个人使劲跳出一步两步互相搀扶在一起,再由另外几个在线外你拉着我,我在线内使劲往后倾斜,你在线外使劲向前倾斜,伸手去碰触线内的人。
那时候,感觉除了我们几个女孩,都没有别人敢走那后门,我们完全杜绝了走后门歪风。
涛哥笑说:我们那一排也是,坐后面也吵,但是全班成绩靠前的基本在我们这排。
我说:我们几个人当时约定每次考试谁的成绩最好谁请客,我基本上是请客的多,但是我只是在这五个人里面成绩靠前。唉,想想我的读书时代,都想不出我认真学习的样子,都是在玩在闹。好可惜。
初中时候,当时我家里还做酒曲,而班里每个同学都备有一瓶浆糊。我们几个玩得好的,下课就去借同学浆糊瓶用,拿过来偷偷把酒曲放进瓶里,还好好搅拌后还给同学。几个人分工合作,不懂当时借完了全班的浆糊没有。反正第二天我们又去借,借过来一看就假装咋乎的惊呼:你的浆糊怎么成了水了!
然后再去借别的人的,好多人的浆糊都成了水,搞得整个班一片恐慌。
班里有个潘同学,因为生病造成脑子出了问题,但是在家也无所事事啊,父母就把他送到我们班。初中他和我们也是同学,自然我们对他就很知根知底了,刚好老师安排他和我们排排坐。
有一次刚刚换的物理老师不懂我们班有这么个同学,一接我们班就马上进行摸底测试,潘同学得了0分。每次测试过后雷打不动的就是讲解试卷,讲到某题时,我们发现潘同学有一题做对了,估计老师当时看到他的答题气不打一出全部打❌。我们告诉潘同学:你快点举手,这题你答对了的,你不应该得0分,你应该得2分。
潘同学马上举手,老师礼貌的示意他说话,他拿着试卷“噔噔噔”走上讲台跟老师辩解:老师,我这题是对的,我应该得2分。
老师估计当时气得血压上升,半天才噎出一句话:2分和0分有什么区别?
全班哄堂大笑。
我们还力荐他获得很多票数,如果真按照票数他应该被评选为班干。
自习课时,我们又怂恿他往前排坐:你看啊,当班干的谁不是坐前排?你得了那么多票数?难道不应该坐前面去?无论如何也不能坐最后的。
潘同学听话的噌噌把自己的课桌往前一搬,挤在了两个组之间的过道里。班主任一来气不打一处出的大开批评:啊!要不是潘同学生过病,他的成绩分分钟碾压你们!
我们还经常收了他的东西,在他去跟老师求救时又偷偷放回原位,当老师带着他去寻找时,首先一打开课桌就膛目结舌。
后来他跟着父母调离龙胜,离开前说过到了桂林要给我们写信,还要送给我们玫瑰花。让我们乐不可支的高兴了好久。
我们用大好时光陪着这位潘同学度过了很多美妙时光,我相信他离开了我们以后,再也不会那么快乐了。
晚上熄灯之后,我们依然不亦乐乎的聊天,听到敲门声,我们理直气壮的问:谁啊?不讲名字不开门!
班主任的声音严厉的从门外传进来,我们的声音戛然而止,琢磨着班主任离开后,又哄堂大笑起来。
我们还捉了很多萤火虫放在蚊帐里,熄灯之后玩得那叫一个“嗨不胜收”。
虽然那时我们不懂得认真努力的学习,但是我们真的快乐啊!讲不完的趣事。
所以,当涛哥被老师批评熄灯话多要求我接他回家时,我下意识的反应是:读书时谁熄灯后不说话的?
我真的觉得这类处罚太不厚道了。
当他上课迟到被老师曝光在班级群里,我依然不觉得是多大个事。
当同学家长跟我投诉涛哥给他孩子起外号时,我下意识的反应是:读书时谁不干这事啊?没个外号算读过书吗?
涛哥说有的同学在宿舍也是很认真的学习,只有他几个闹腾得起些,总是不停的说说笑笑。看来,闹腾的同学给其他努力学习的同学创造了不一样的环境,让他养成在闹腾的环境里依然能安静学习的良好习惯。
所有孩子与万物一样,都有着相似的成长规律,如果父母能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加以引导,孩子还是会成为他该成为的样子。
错失了时机去引导孩子,如果只是让孩子遵照自己的思想有规律的成长,到他对自己有了深刻认识之后想做出改变,他应对自身的判断做出的努力也会让他成为他该成为的样子。
我们那个年代的父母都没那么多时间去关注孩子,对孩子也没那么多要求,但是我身边的同学并没有多少个误入歧途的。
当我们成为了父母,我们忘记了我们当年的快乐,我们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改变孩子”,当我们的孩子似乎拥有了更多技能之后,我们还是觉得不够,我们惶惶不安的又期待他们拥有更多更多。。。。。。
我们忘记了我们自身是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不满意,只能通过不停对孩子的塑造行为获取满足感。我们并没有多少行为是遵从孩子内心的想法,我们觉得自己比孩子厉害太多,依照自己的武断果断的控制住孩子。
我们努力让孩子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我们左管右管,前管后管,孩子却离我们期待的样子越来越远。
到底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