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后,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教育子女是门大学问。管的太严,容易压制孩子的个性,管的太松,又怕孩子将来没出息。个人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来看。下面就从这两个维度来分析一下。
1、好的家庭环境和自律的孩子。
我表姐的女儿,在南京的一所985大学读书。这个孩子从小就是那种我们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极度的自律,学习没让大人操过心,好像她的爱好就是学习。我表姐是我们县里一所初中的班主任,表姐夫是一所小学的副校长。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这样爱学习的孩子,是最好的组合了,根本不用家长严厉管教。
高晓松曾经说过,在他们家硕士等于是文盲。其母张克群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建筑大师梁思成。张克群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但是父母没有责怪她一句,甚至还说:没考上好啊,正好休息一年。但是张克群觉得给家里丢人了,作为书香门第的子女不应该这样,于是发奋考上了当时北京最好的高中。
对于高晓松和他妹妹的成长,他的母亲也没有过多干涉,只着重培养两点,自尊心和求知欲。张克群认为,只要有了这两点,他自己就会不甘落后。顺便说一下,张克群的父亲张维,也就是高晓松的外祖父,是我国的两院院士。张维的妻子陆士嘉,是我国著名的流体力学家。
父母如果能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不用过多的管教,孩子自然会耳濡目染,自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的孩子大概率都会成才。
2、受家庭严管的孩子。
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培养孩子出人头地。二十年前,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有个女孩火遍全国,她的名字叫刘亦婷。因为她去了哈佛读书,她的妈妈把自己培养孩子的经验写成一本书,畅销了很多年,也影响了无数人。那个时候,自己申请出国留学的人还不多,刘亦婷的故事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后来的出国潮。
刘亦婷的妈妈为她做了严格的成长时刻表,什么年龄该学会什么技能。其中有个细节,妈妈为了锻炼女儿的意志力,让刘亦婷捏冰块,一分钟、两分钟……直到麻木没有知觉。这种严格到几乎不近人情的教育方式,一定不适合大多数人。
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郎朗的故事,郎朗的父亲对郎朗也是非常严厉。郎朗的童年几乎没有玩耍,除了无休止的练琴,还要学习英语。同龄的孩子在外面奔跑玩耍时,郎朗面对的是钢琴和没完没了的琴谱。
像刘亦婷和郎朗这种异常严格的家庭教育方式,大部分家庭做不到,大部分孩子也承受不了。
3、过度放任的孩子,不管家庭环境如何,结局都不会太好。
张默,张国立的儿子,本来凭借父亲的资源,可以在娱乐圈顺风顺水的发展。但是由于管不住自己,屡次触犯法律,导致一手毁掉眼看一片光明的前途。
《星光大道》走出来的大衣哥朱之文,从一介农民,到红遍全国,收入比之前翻了千百倍。但是朱之文没有因此忘本,依然守着自己的老家,下地种田。同时不忘捐款做公益,资助贫困学生,还为家乡出钱修路。可是对于自己的孩子却无能为力,网传朱之文的女儿因饮食没有节制,导致过于肥胖。而且眼高手低,不愿意工作,整天待在家里。
不管家庭优越还是贫寒,完全放任孩子,就相当于在毁掉他的前程。即使你爸是李刚也没用,只会一不小心连爹一起坑了。家庭环境好的孩子,如果稍加努力,再借助父母的资源,总比普通人更容易成功。家庭环境不好的孩子,如果自律加努力,虽不一定有大出息,但是在当今社会,生活无忧还是不成问题。
4、每年高考,都会看到寒门出贵子的报道。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更多的是鼓励孩子,但是该有的规矩必须要有。不一定需要多严格的管教,基本的底线守住了,给孩子宽松一点的成长空间为好。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先给孩子做好榜样。究竟该放养还是严管,我的答案是不要走极端,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究竟怎么把握这个度,五个字,和善而坚定。这是育儿畅销书《正面管教》中的理念,有兴趣的家长可以买来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