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题有点远,还是回到这次半日禅的感悟当中吧.
这次的半日禅主要就是大家一起深度道德经,品味国学,同时一起开启自己的思维甚至尝试打开一些高纬度的密码.
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全篇不过五千言,可谓是精炼到了极致。应了那句话,世界上的经文也好,文字也好,或者是其他的文字表达的文章也好。总归分为两类。一类叫可读性的,一类叫做可写性的。
什么叫是可读性的?就是尝试把一切描述得清清楚楚,创造一种真实的假象,让阅读的人,可以深入体会这种假象。但是这种可读性的文字,会剥夺阅读者的一切创造力,扼杀阅读者的参与创作的权力。 那什么又叫可写性的?可写性的便是”不及物”的,这类文字它的目的是让阅读者能够作为一个参与者,切实地参与到阅读与创作的过程中去,更加强调的是阅读者的思考与领悟,并再在上面进行创作。
道德经便是这种可写性的经文,任何一个人,通过不断阅读领悟与思考道德经,然后便会产生更新的认识。它从头到尾讲道理或列出一个场景,留下的是思考。它既不是劝善文,也不是心灵鸡汤,更不是铁板钉钉告诉你必须怎么做,只有根据自己的领悟,而不是要根据死板条文去照做,这个认识首先一定要正确,才能正确理解道德经。
首先,谈道德经,真的是讲述着浩如烟海,正确于否真的无人评判。但终归有一点是共识,任何人都能从中获得一丝属于自己的收获和认知。
什么是道呢?无法言说,无法形容。整个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道可以去表达,但无法用寻常的方式去表达,而对道的命名,并不能用寻常的方式去命名。后面的经文中会提到,”道”之一字,也是强名而来。 虽常言修道,修炼者又称为修道之人,然而修的是道吗?当然不是,只是强名而已。因为没有具体可以概括,只能勉强用“道”来称谓。因为万物的起源你用什么来称呢,当你称呼的时候必然有一个称呼的名字,那这个称呼的名字起源又在哪里呢。不断的深究,那就是无穷的循环。就如同,我们在三维世界,有四维世界么,那么有五维么?不断的向上,无穷无尽。有N维,N趋于无穷,且永远不可及也。一个道这个名字,就是哲学的一个永恒的追寻了。道就意味着不可及也,永恒的永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便源于此处。
同样的道理,最后的有无直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是一种无穷的变幻。
天地如何而来?万物的源头是在哪里,世间的一切又是自哪里来的?如果追溯这个问题,会发现,追寻到头,无法解释是从哪里来的,最初的状态,应该是无的,即没有任何东西。所以无,名为天地之始。那么”有”是什么?有,名万物之母,即因为“有”,所以产生了万物。常人在理解”有”之一字时,时未见其精妙之处,因为把”有”与已经存在的天地万物相混淆了。道德经中开篇的”有”,是自无至有,这一个瞬间出现的”有”的概念,方称之为”有”。如果把”无”定义为不存在,则”有”就是存在,不存在的不会永远不存在,它可以由不存在变为存在,也可以由存在变为不存在。
更深一层,有是一种状态,它的对立面就是无。有无相生,构成了一个系统,对于这个系统,称之为玄。所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但这个系统它自身是存在的,可以视之为有,相对的一面,便是无,而更高的系统中的有无,又可再称为玄。同样的,这样更高的系统,它又会再有相对的一面,于是又成了玄。如此不断反复,玄之又玄,便是众妙之门。
无穷无尽,不可追溯,这就是众妙之门。
这个就是便道德经开篇的大纲,这个大纲贯穿整个道德经全文,凡有不解处,当以此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