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罗伯特 迪尔茨认为天才们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模仿的,虽然模仿者未必能达到他们的级别,但使用他们的思维模式会让人受益。
以图像为主的初级思维过程会导致难以沟通,以文字为主的次级思维过程会导致思考缺乏生命力,不能碰触到真实存在。头脑和思维层面的自我1,会将我们切割开来,但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2,可以产生连接。
最朴素的创新方法
这部分介绍最朴素的工作方式,它最容易掌握,但也最容易被我们忽略和偏离。当你能在一个领域使用这种朴素的工作方式,是相信你会受益很大,甚至可能会成为伟大的人。
前文介绍过“股神”彼得 林奇他说过一句很嚣张的话:
即便格林斯潘告诉我明天的财政政策,我也不会丝毫调整我的选择。
他提到的这位格林斯潘是美联储前主席,这么嚣张的话是建立在非常朴素的工作方式之上的。
每当林奇对一只股票感兴趣,他就会花大量时间做丰富的调查研究,要全然了解这家公司,然后才会做决定。
创新,来自于臣服于真实。彼得 林奇的这种朴素做法,意味着他的决定都建立在对真相的了解之上,因此他和他的公司有了伟大的创造力,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彼得 林奇是离我们太远的故事,武老师接下来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去年下半年他认识的一位精英企业家,去年的企业营业额是50亿,纯利润5亿。
并且他的公司蒸蒸日上,近几年的增长率都在40%以上,在所在的细分领域也是当之无愧的国内市场number1。
他的公司正好是10年内创办的,当时他们有三位合伙人,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他和另外一位合伙人,他们谈了一次话就决定创办这个企业,两个人都有闪电般的行动力,所以迅速就注册了公司。
接下来,他们干了一件很慢、很朴素的事,他们三个合伙人花了一个月时间,对一百个他们认为的潜在客户做了深度访谈,并对深度访谈做了统计分析,最终发现这个市场有四个核心需求。
然后他们就围绕着这4个核心需求,设计了公司的各个层面。现在10年过去,大量事实显示这个市场的的确确就这么4个核心需求。
必须要交代的一件事是,这三位合伙人当时都是业界大牛,在各自领域都有非凡的影响力,他们的时间可以说是很值钱。
但他们硬是慢了下来,花了一个月时间做这样一个调查,并且通过这个调查,抓住了事情的本质。
他们这种做法让武老师佩服之至,该快时,他们迅速如闪电,该慢时,他们也能这样慢下来。
创造力,或者说伟大,需要建立在真相之上。有的人是通过天才般的洞察力,洞察到了所在领域的真相;
有的人是因为正好他的个性化的生命体验和一个时代的集体体验联系在一起,因而也碰触到了所在领域的存在;
像这位精英企业家是通过这种朴素的调查抓住了真相,他们的这种做法我们都可以学习。
不过,武老师也想说这份学习可能并不容易,因为这位企业家在生活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这种朴素以及对真相的执着,所以他这么干并不是偶然的。
这也来自于他的感知,他真切感觉到如果不这么做,事情就做不好。
我们还是要看到,他的这种做法和所有高创造力的人一样,都有这样一个前提:我的头脑不知道该怎么办。
武老师的一位超级摄影发烧友,现在买了一些堪称世界顶级的相机器材,他在“高烧”的路上见到过很多人,觉得非常纳闷:为什么他们玩摄影那么多年,拍的还那么差呢?
例如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从小就爱好摄影的发烧友的分享会,他最近去了西藏和新疆,也有不错的器材,并且玩了那么多年,所以武老师对他的这次分享会很期待。
但刚看到他用幻灯片播放几张照片,他就大失所望,觉得实在是不够好。虽然他情商低,但也知道不能直说得罪人,不过他还是很好奇的问他:你是怎么拍照片的?
他认为武老师是在向他讨教,于是很热情地说,你必须要好好学习,多看看大师们的作品以及理论。例如构图,当你对一个画面产生了兴趣时,你头脑中先思考:大师是怎么拍的,书上是怎么说的。
武老师一听他这么说,就明白他为什么拍不好了,因为他头脑中先有了预判,有了各种条条框框,而他拍照时竟然没有沉浸到美景中,还是在想着这些东西,自然就没有创造力了,甚至连美感都没有。
关于头脑和身体、意识和潜意识、思考和被思考之物,武老师都得有一个基本逻辑,那就是身体、潜意识、被思考之物在先,而头脑、意识和思考在后。
前面是存在之物,思考只是符号系统,他觉得这个不能颠倒,颠倒了,就没有创造力了。
简单来说,你不能轻易拿你头脑已经有的判断去套用在一个事物上,你必须把头脑的判断和知识拿掉,先去深入这个事物,让判断和思考从你和这个事物的深度关系中自然升起。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和一家做心理测量的公司合作,负责做这个测量的是一个研究生刚毕业的小伙子,很缺乏对心理学的理解,人生阅历也相当匮乏。
然而,武老师看到这个测量是他用自己的头脑去设计的,他根据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理解,认为这个主题有几大因素,每个因素下面有几个小因素,然后根据这些因素设计了一些测量题。
武老师觉得这太糟糕了,因为他的头脑中,根本没有关于这个主题的真知识,那最终肯定也会是很差劲的测量。因此他给他提了新的建议:
1.花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好好去研究这个主题,并且首先要断定自己对这个主题实在不了解,要带着这份诚意去学习,特别是学习那些大牛们的理论和知识。
2.先做一些访谈,就像我们提到的这位精英企业家一样,深入了解所测量对象的真相,然后再根据这些了解,去设计测量题目。
实际上,武老师对这个主题有非常真切的了解,因为他从业多年,并且在不断写作中和这个主题建立了超深度的关系,他甚至觉得他已经把握住这个主题的完整逻辑框架。
当他把他对这个主题的完整逻辑框架讲出来后,对方有一种震撼感,因为他的逻辑非常完整,而且有一种美感,他提炼的因素也非常简练。
但是,假如是他主持策划这个测量,他仍然会先假定他对这个主题是无知的,然后再去通过各个方面去了解。他认为这是一开始必须要做的事情,它不能省略。
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的头脑产生自恋,认为自己的头脑已经什么都知道了,当持有这种态度时,我们就容易陷入到孤独的自恋中,而不能看到真相了。
这也是做心理咨询的一个基本假设。越是资深的咨询师,越有这样一种基本态度:
我不知道来访者是怎样的,我只能根据我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去做一些猜测,但关于来访者是怎样的,只有来访者才是权威。
当抱着这种态度时,咨询师就会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事件,原来人是这样的,原来人性是那样的,这就是一个惊喜的旅程。
相反,如果咨询师对自己已有的东西太自恋,他的世界就会变得封闭和无聊起来,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也失去了效果。
业内都在说,心理咨询师是一个越老越值钱的行业,但它必须建立在刚才这个前提之上,如果一位咨询师越老越自恋,那对不起,他的职业能力可能不会随着年纪变大更值钱,相反可能会不值钱了。
愿我们始终抱着一份无知的好奇心,在模糊中,你会看到奇迹升起。
总结
1.不能轻易拿头脑已有的判断,去套用在一个事物上,必须把头脑的判断和知识拿掉,先去深入这个事物,让判断和思考从你和事物的深度关系中,自然升起。
2.头脑和身体、意识和潜意识、思考和被思考之物,都有一个基本逻辑,那就是身体、潜意识、被思考之物在先,而头脑、意识和思考在后,如果颠倒了,就没有了创造力。
3.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的头脑产生自恋,认为自己的头脑什么都知道了,当时有这种态度时,就容易陷入到孤独的自恋中,而不能看到真相。
思考
这让我想到我的一次创业做生意的经历,就是,辞职去街边做一个小生意,卖零食。我就是看到别人在做这个生意,感觉很简单,容易上手,就自己也去了。
让我很快发现自己身边到处都是竞争对手。而我没有办法比别人做得更好。也没有什么独到的地方。
实际上一件事情,简单容易上手就说明,别人也容易做,也就是市场竞争就比较激烈。自然利润就比较薄,而且生意不好做。
然后很快的,我就失败了,开始老老实实去上班。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个世界更需要什么?
我看到的是一种表象,就是有人在做这个事情。而没有看到一个内部的深层逻辑,没有看到一个创业者,应该看到的真相。虽然卖一个小吃,算不上创业。
小时候,头脑中干干净净,没有成见,看什么都觉得新鲜;长大后,头脑被塞得满满当当,并且还能自圆其说,于是便觉得自己看透了世界。
现在试图回归儿时的感觉,尝试和这个世界建立真实又深入的连接,神奇的是。世界又变得有趣而充满奇妙了。
当我爸爸知道我学心理学之后,第一反应是:你看看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当时我的想法是,我不知道,但又不能说我不知道,因为我刚刚告诉他我学过。
为什么突然想到这个问题呢?因为我想到我好像没有真实的碰触过他。在我眼里,他是经常忧郁、偶尔开心的一个人,至于他为什么忧郁,为什么开心?他的内在逻辑是什么,真相是什么,我其实不知道。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