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出生于七月,乖巧、文静是那些大人们从小对我的形容。过着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涯,我一路上了大学,好像叛逆两个字从来都与我无关。
2016年,大学毕业这年,我终于遇见了“叛逆”。他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不羁,更像是一个自由的使者,一点一点地带走我自由意志周围的迷雾。
我好像不那么迷茫了。
2016年最触动我的青春电影应该就是《七月与安生》了。束缚与自由的相遇,讲述的正是我们每个人青春中内心的矛盾,而我,正处于那个矛盾中心。
我羡慕电影里的那个安生,羡慕年轻时的她可以抛下一切去享受自由,但我却不想过成她的样子。毕业后,在挣扎了一段时间后我选择给自己一些时间,放任自己的自由种子发芽。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渴望自由的,却不知不觉过成了现在这个不自由的样子,最主要的还是逃不过生存这个词。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和强烈的追求独立的自尊心,我们不得不努力,不得不工作,但这和自由其实并没有矛盾。
下班后做自己热爱的,学自己想学的,把生存过成生活才是最高的自由境界吧。
现在,我们动不动就把自由挂在嘴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自由是需要资本的,安生那样的生活估计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而且,自由过后总是会想要安定的,就像最后的安生那样。
放纵-安定-放纵-安定-放纵,在循环中过完这一生,但自由的种子一直都在那里。现在的我在短暂的放纵之后再次决定为了生活去工作,但我觉得自己依然是自由的,因为找到了追求找到了方向,感谢叛逆的出现,感谢当时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