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7 今日笔话:粗谈“和”字

今日笔话:粗谈“和”字

中国文化犹如浩瀚星河,其中汉字文化更是璀璨夺目。从甲骨文的象形刻痕到篆隶楷行的笔墨流转,每个字符都承载着先民的智慧结晶。

在众多汉字中,我独对"和"字情有独钟。这个由"禾"与"口"组成的会意字,既蕴含着五谷丰登的生存智慧,又暗含着言语相和的处世哲学。它像一把打开东方文明的钥匙,在为人处世与日常生活间,展现出独特的生存智慧。

一、以柔克刚的处世哲学

"和"字所蕴含的处世智慧,首先体现在对矛盾的化解之道上。春秋时期,郑国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便是典范。当权贵建议拆除百姓议论政事的乡校时,子产却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这种允许批评、择善而从的态度,正是"和"的生动实践。它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在包容中实现共赢。

宋代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然物外的豁达,正是"和"的至高境界。面对人生起伏,他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而是以中和之道调和情绪。就像他发明的"东坡肉",将肥瘦相间的猪肉慢火煨煮,最终达到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完美平衡,这种烹饪智慧与人生哲学不谋而合。

在当代职场,"和"的智慧同样适用。某互联网公司曾面临产品迭代与用户体验的矛盾,项目经理没有强行推行方案,而是组织跨部门茶话会。在轻松氛围中,技术员、设计师与用户代表各抒己见,最终形成的解决方案既保证了功能创新,又兼顾了操作便捷。这种"和而不同"的协作模式,使项目提前两周上线。

二、平衡有度的生活艺术

"和"字在生活中的应用,首推中医"和法"的养生智慧。《黄帝内经》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强调人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明代医家张景岳创制的"左归丸""右归丸",通过阴阳双补达到"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平衡,这种用药思路正是"和"的医学体现。现代人常说的"亚健康",本质就是身体阴阳失调,而调理之道在于恢复"和"的状态。

在饮食文化中,"和"的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孔子所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并非追求奢华,而是强调五味调和。川菜以"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著称,麻、辣、酸、甜、苦、香、咸七味交织,却能达到味觉的和谐统一。这种烹饪哲学启示我们:生活需要多元体验,但更要懂得调配比例,就像画家调色,既要有鲜明主色,也要有辅助色调。

家居布置同样遵循"和"的原则。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主张"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强调空间与功能的协调。现代室内设计流行的"新中式"风格,将传统榫卯结构与现代简约线条结合,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平衡点。这种设计理念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和谐的居住空间能滋养心灵。

三、随和背后的修养功夫

"和"的人格魅力,源于持续的自我修养。清代张英的"六尺巷"故事广为流传,面对邻里争地,他写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这种豁达不是天生使然,而是长期修身的结果。就像书法中的"屋漏痕",需要运笔时中锋用笔、力透纸背,这种功夫来自日复一日的临摹与体悟。

随和不是圆滑世故,而是像紫砂壶般"方非一式,圆不一相"。明代时大彬制壶,既保持器型的端庄,又赋予线条的流动感。这种"外圆内方"的智慧,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坚守原则却不失温度,表达观点时照顾他人感受。就像他发明的"曼生十八式",每款壶型都对应不同使用场景,体现着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培养"和"的修养,需要从日常细节做起。茶道中的"凤凰三点头",通过三次高冲低斟调节水温,使茶叶充分舒展。这种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蕴含着对节奏的把握。同理,我们在表达不同意见时,可以先肯定对方观点,再用"同时"衔接自己的看法,这种沟通方式既保持真诚,又避免冲突。

站在文化传承的角度,"和"字犹如一棵千年古树,根系深扎于中华文明,枝叶伸展向现代生活。它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流动的智慧;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积极的建构。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重拾"和"的智慧,或许能为我们找到化解矛盾、平衡生活的钥匙。正如那幅著名的太极图,黑白交织处正是生命最蓬勃的生机,这或许就是"和"字给予当代人最深刻的启示。

譬如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和字话语。什么凡事以和为贵啦,和气生财啦,家和万事兴啦,莫不如是。甚至生活中遇到随和的人,人生体验也很棒的。反之,如果一个不和气的人,那么必定是令人生嫌隙,招人讨厌的。

那么,你自己能做到和么?

南曦2025年11月7日星期五 小雨 13:51 乙巳蛇年九月十八 于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清华大学南门科建f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