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挨一挨
可能大家都会有这种经历:小病不用去医院。这种观念的出处,多是来自父辈。感冒了,有感冒冲剂;咳嗽了,有甘草片;恶心了,有藿香正气水;等等,再加上现代医药广告的普及,长辈们更加笃信这点——小病小痛不用去医院,在家吃药就能治好。
农村里有句常说的话,“挨一挨,就好了”。确实如此,很多头疼脑热,挨挨扛扛就过去了。虽然扛的过程不爽,但好歹没有生命危险。只要不是生了大病,不到难受得不行的地步,就不去门诊或医院。很多事情,并非躲避了就不存在;很多问题,也并不是闭谈了就不发生。
体会到了“挨”后无事的廉价经验,“小病不用去医院”发展成为“病了不用去医院”。这种长期的行为观念也反映了心理学概念——“得寸进尺效应”,即从开始接受小条件到逐步过分要求的进程。人们往往忽略,凡事做多了总会成习惯,压死骆驼的也只是一根稻草。
2、拔智齿
在大学期间,我忽然发现左上颌骨多了一颗牙齿。后来知道它叫做“智齿”,是牙槽骨上最里面的第三磨牙。刚萌出的时候,有异物感,隐约不舒服。偶尔也会肿痛,但毕竟极少发生,就未管治。
这颗智齿也长得极慢,毕业前才长全,而这期间不止一次的发炎。牙疼不是病,疼起来却真要命。饭觉不思,刷牙难净。疼痛蔓延,乃至影响到第二磨牙。那种极度的烦恼情绪,当真是余生里都不要再有的。
我曾多次对父母提起要拔智齿,回复总是“你以为拔牙就很好,口腔里那么多神经”。有亲戚串门,却也与父母一致立场,“拔牙有风险,拔后会引起隔壁牙齿的松动位移”。所以“悉听嘱咐”地去门诊或药店,几年下来总以药止疼。
我不否认他们的说法,但也不全面肯定。毕竟疼痛是自己的,与别人无关。拔牙的确要慎重,但因为害怕风险的可能,而避免了益处的开始,就未免有些因噎废食。再向医生咨询,阻生的智齿确有危害,还建议不要随便吃消炎止疼药,药吃多了总有副作用。
到研究生毕业,我才下定决心要拔掉它。手术医生告诉我,那颗智齿早就长歪,而且时间长,导致了邻牙的牙位也有影响。智齿已经坏掉,问我还要不要留作纪念。我很斩钉截铁地告诉医生,“坏掉的东西,再怎么留着也不会好起来”。不仅是智齿,观念也是一样,要拔掉。
3、重感冒
听同事小良讲,中学时得过一次记忆深刻的重感冒,住过一周的院。在一般人看来,感冒总以“小小的”来形容也不为过。可小良的经历告诉我,不去医院,重感冒就能要你的命!
本该早起去学校,小良却感觉四肢无力,头疼厉害。实在难受,就告诉妈妈,想给老师请假。但她不管,认为感冒问题不大,在不断地催促下,小良还是缓缓起身。也叮嘱小良出门前要吃药,于是妈妈就先走了。
刚走到大路上没多久,小良就撑不住了,嘴唇发白,一阵呕吐。还好不是很远,艰难地返回家中,迷迷糊糊一睡就到傍晚。爸妈回来,看到没有上学的小良,很是气愤,责怪其不注意保暖而着凉所致。
此时呼吸都很费劲、头疼欲裂,他哪还有力气分辩。哪怕动一下身子,心跳都十分厉害。但爸妈依旧认为不用去医院,吃了药,盖严实,捂出汗就好了。但晚饭过后,小良情况愈发严重,全身发冷。家里察觉到不对,才立马送了急诊。医生反问,这么晚才来……生病不看医生,医院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2018年《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让大家明白了一个小小感冒能要人的命,也让我们看到了比流感更可怕的是无法被说服的父母。在读书比感冒更重要的愚昧观念下,人的生命价值根本不值得一提。的确引人深思,这和鲁迅先生笔下的“人血馒头”又有何区别。
4、乱买药
天涯社区某楼主“冬瓜”发了一则帖,主题是“爸妈生病从来不上正规医院,都是药店乱买药”。爸妈出门买药,回来冬瓜就忍不住爆发了——“妈,已经有药了还买药,能不能和现在的药一起吃,你知道吗”、“爸,从来没听说你有脂肪肝,怎么卖药的让你买就买”。反正老人家不听,劝去正规医院检查,反被说“药店能治疗好的病,为什么要去医院”。
对呀,为什么还要去医院?这可不仅仅是生病之人该想的问题,更应该是整个社会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有一种说法叫“去了医院,没病都查出病来”,那么对应的一种说法就是“小病不治,大病难医”。小病拖着,小痛扛着,敢问每年体检的意义为何?很多大病,都是小病“挨”出来的。如果说为了省钱,那么大病也是省出来的,终究是得不偿失,何必呢。“无视自通”还说得过去,讽刺的是竟有“久病成医”。
从逻辑上来讲,首先,病的“大小”不能全凭我们自己的主观来判断。其次,疾病对生命不可能没有威胁,只是产生严重后果的概率不同罢了。再说,大街小巷的药店都基于便利医疗的商业属性,仅以量取胜的策略撑不起市场。最后,吃药是可以的,但要对症下药。
5、不逃避
我隔亲的大舅妈,就因为表哥发高烧没有及时送医,想着吃了药就“挨”过去了。谁知竟引起了口吃,说话不利索,半边耳朵还听不清楚。发现问题时再去就医,医生也无力改变了。为此,她内疚了一辈子。
不用去医院又岂止在疾病方面,人的思想观念不愚昧才是重要的。不止是扁鹊见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文化仍存在于现代的人性。仅靠生活经验而缺乏学术专业,理论和实践都是不充分的。是否要去医院的犹豫,也体现了人的懒惰和侥幸心理。因为不了解,所以害怕;因为害怕,所以远离;因为远离,所以觉得置身事外;因为置身事外,所以觉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周敦颐在《周子通书·过》中写道,“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此“今”又何尝不是指今天,人若不醒悟,再有办法也无力去改变什么。鲁迅先生在《立此存照》中所言,国人并非没有自知之明,缺点只在有些人安于自欺。不逃避,请直面。如果不直面问题或问题可能,问题就会愈发严重,问题可能就真的变成了问题。
【关注“翙尘思考录”:头条文化领域创作者,专注成长的思考,帮助你找到真实的自己,明白人生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