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开始,每次一放寒暑假,妈妈就会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上几本书。买书全凭我兴趣,买回家不看完也不打紧,妈妈一直希望的是我能喜欢上读书。
我妈妈高中毕业,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她培养了我阅读的爱好和写日记的习惯。我非常感谢她,这是她对我的成长最好的馈赠。只要有书在,我便不会无所事事、精神空虚。
后来,我遇到了不少热爱读书的人,了解到很多有关读书的故事。所以,我想来谈谈读书这件小事。
1
读书只是个人爱好,并不比看电视、逛淘宝高级
去年年底,我参加公司的读书分享会,认识了一位读书大咖L先生。
L先生所在的部门掌握了公司的发展方向,可谓业务繁忙,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儿。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一年看150余本书,而且每本都认真做读书笔记。
L先生嗜书如命,夸张到上厕所、吃饭的时间都在看书。我以为L先生一定会找个同样有书卷气的人生伴侣,没想到他的妻子C小姐是个完全不爱读书的人。
晚饭后,家里常有C小姐追韩剧而L先生在读书的和谐画面。面对朋友、同事的疑问,L先生这样回答:
读书同逛淘宝、看电影、打篮球一样,都是个人爱好和消遣方式,没有高低之分。我们能够在一起,互相尊重对方的爱好和习惯也是很大一个原因。偶尔,她会让我念书给她听,与我分享她的感受;当然,我也会陪她看综艺,一起大笑一起吐槽。更多的时候,我在看书,她在追剧。我们互不影响,知道对方在,就觉得很安心。
如果你平时刷知乎的话,你就会发现一个现象:现在有很多人自以为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就高人一等了,觉得自己脱离“低级趣味”了,便对不爱读书的人嗤之以鼻。不知道这些人哪来的自信,读书不过是一个爱好罢了。
2
阅读兴趣十分重要,不要勉强去读书
我小时候不爱看国外的书,因为人名长到记不住,上大学后才接触多了起来。
大一的时候,班里一位读书颇多的男同学强烈推荐我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太年轻太浮躁了,这本书真的很啰嗦很难读啊!
主人公的名字真可谓千变万化,读起来云里雾里的。大名叫“拉斯柯尔尼科夫”,不同的人会叫他“罗季昂”、“罗佳”、“罗坚卡”等等,以至于我读着读着就不知道在写谁了。
当时我想我应该读完这本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毕竟大家都说这本小说写得好。于是,我强忍着不愉快,一次又一次打开这本小说,大概花了一个月才将它看完。
结果是什么呢?我当时就发誓我这辈子都不看俄国文学了!什么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文学水平再高的作品我都不想看了。
每当我身边的朋友让我推荐书目的时候,我一般都会提醒“这些书是我个人觉得好看的,不一定合你胃口。你要是觉得好看,就多看一些;你要是觉得不好看,就扔一旁去。”
你读不下去一本书,不代表你没品位或者水平不够,只能说明这本书无法引起你的兴趣。勉强去读,既损伤了你的阅读兴趣,又耽误了你的宝贵时间。何苦呢?不妨挑些感兴趣的去读吧!
3
读完书想学到更多,做读书笔记是有必要的
我们读书,大多时候是为了消遣,但是也有需要真正学东西的时候。
大学四年,我在同学中间也算得上是读书多的。我平均三四天读完一本书,四年下来将近四百本书。
当我回想我看过的书,我发现我几乎连主角姓名、故事梗概都不记得。虽然我不曾打算从读书中获取实际的好处,但是读完便忘似乎也挺难受。
上班以来,我参加了两次读书分享会。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我分享的内容,我不得不仔仔细细地阅读,不时停下来做笔记、查找资料、深入思考。
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我对一本书就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忘都忘不掉。
想要记住或者吃透一本书,输出是非常必要的,做读书笔记和参加读书分享都是很好的输出方式。
只有当信息通过我们自己的思考进行加工,并且投入到实践操作中,才会真正成为我们掌握的知识或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