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他人的生命里,扮演某个角色,在一瞬间的时光里探出头来,出现在对话中,回忆里,有火花,也有余烬。一个人如果是故事里的主角,如何通过不同视角刻画出丰满鲜明的她?那就需要在故事里,用不同的视角,展示故事情节。
我们先来看三段不同视角下的,同一个人物描述:
A:
1991年,秋日落叶纷飞的日子,安逸的小城里,在s医院的妇产科,呱呱坠地了一枚大眼女宝,护士长抱着还在熟睡的女宝,端详到:“这女娃真俊呢,白皙水嫩,眼睫毛浓密的和把小扇子一样,不过就是头发有些黑亮粗硬,想必以后是个脾气不好的娃娃?我不屑的睁开双眼,不满她对初生婴儿的评价,小嘴一憋,开始嗷嗷大哭,宣示我的不满,是的我就是那个大眼女宝,雨婷小朋友,一个未来20多年,都不会安分的家伙。
B:
你怀抱着手里香糯柔软的小人儿,她的降生让你的生命有了喜悦与期许,你轻轻的唤她宝贝儿,发誓要将这世间最美好之物,都给予她,所以你唤她:雨婷,雨后见娉婷,美好如初见。
C:
37号床的产妇x王,已过产期38周,需要即刻上催产素,骨盘测量胎盘位置不够正,先争取分娩,必要时刻需要刨腹产,听着这一连串不太好的消息,罗医生推了推她的镜框,她在思考如何让老同学x王用最安全的分娩方法,接生她的干女儿,这小妮子真磨人,出来要狠狠的打小姑娘的屁股,让你那么受委屈,疼了三天还没落地呢?你不用担心一切有我,罗医生对x王说到。
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有三个视角,而视角的存在并不仅限于实际空间上的意义,而它是为了作者要讲述的故事来提供一种角度和方式。它不只是告诉我们这歌故事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而是从“谁的“立场和角度去解读故事的。当作者移动故事改变视角时,哪怕是轻微的移动,故事都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的解读。
如何用不同视角创造故事
视角既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二、三人称
第一人称即是我
第二人称即是你
第三人称即是他/她
利用视角创造立足点:
每个故事都需要有他都立足点视角,而作者需要具备让读者理解主题的视角,将视角放在哪里最重要,即场景,随着场景变化,故事也在变化
故事需要立足点与距离感:
距离就是从场景跳脱出来,远距离时,你从动作场景中后撤,使用方法是概括性叙事,近距离时,写作方法就成了场景性叙事
有近至远,先给一个场景,吸引读者注意力,然后在慢慢拉远距离,场景到概括性叙事是为了更加紧凑节奏。
悬挂气球视角建立故事张力:场景式叙事,讲述戏剧性故事,写一个故事》确定距离问题》先场景》在概括
场景发生>高潮>拉近距离>给远镜头
有浅入深,就如男女之间的情感,从好感到喜欢至热烈之情,结尾升华走入婚姻殿堂因为爱,就是一个故事的开始到结束。
而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法,当然收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在讲故事前,我们必须考虑让谁讲这个故事。郑振铎的《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即以"我"的视角讲述这个故事,通过三次养猫并最终失去猫的故事来一步步演绎"我"的心路历程的变化:人应当善待乃至关爱身边的一切微小生命,同时做事不要主观臆断。试想,如果从"我的妻子"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会演绎成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从"李嫂"、"张婶"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又会演绎成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