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80岁的时候,写成了一本书,一本她的回忆录。
母亲写书的念头,是2013年国庆长假时起的。当时哥哥也从工作岗位上回来休息,聊家常中他提议妈妈闲来写点东西,锻炼身体的同时,兼顾锻炼脑力。
哥哥一提议,妈妈即着手写来。一个月后我再次从郑州回去给她庆祝78岁生日时,手里已经拿到了妈妈写好的厚厚一沓的手稿。
在母亲和哥哥的影响感染下,我利用业余时间,帮母亲将手稿打印、编辑。
母亲的回忆录从外祖父的父母从禹州西来逃荒写起,算起来应该是1890年前后。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战乱不断,外有八国联军入侵,内有义和团运动和中原的白朗起义,普通的农家,兵连祸结、求生无门、走投无路、卖儿鬻女、四处投身,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外祖父由禹州随父逃荒,寄身汝阳,落户临汝,挣扎求生、繁衍生息,绵延下来,历时百年。
常常,我在电脑前敲击着键盘,泪水便模糊了双眼,先辈们乱世谋生的艰难经历和生生不息的坚强品格,历尽贫寒仍不失忠厚善良、不遗余力培养后代读书求学的大爱无私,穿透时光阻隔直达我的内心,令我感动、给我克服困难的力量和直面坎坷的勇气。
母亲回忆录的后半部分是写我父亲的家世和经历。由于父亲早在十多年前因病去世,所以是以父亲生前编定、哥哥为他整理出版的自选诗稿《夷斋诗集》为线索叙述的。
父亲在其自传体长诗《五十漫吟》里,详细记叙了自己50年的人生轨迹,而父亲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写作的大量政治类诗歌也组成了父亲一生的编年诗。
感谢父亲遗留下来的这些精神财富,他让我们后代了解了曾祖耕读传家,祖父辈为国捐躯、躬耕乡里的仁厚勤恳、安分守业。
出身农家的父母亲,在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有知识有文化,先后投身基层教育,父亲因热爱写作、新闻采编被调入政府部门。
我和兄姐四人,自幼随母亲在农村长大,经受了艰苦生活的锻炼,在父母的严格教育和潜移默化影响下,养成了俭朴踏实、勤奋好学的品性。我的大哥1972年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二哥在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大学,姐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后通过了招干考试,我在1988年考入大学。如今我们兄妹四人工作、生活在四个不同城市,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父母亲对我们兄妹的培养和教育,是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他们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自强自立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高,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荣辱结合起来,才能建功立业、不虚此生。
母亲的回忆录完成后,当时正在香港攻读文学传媒专业研究生的侄女,对奶奶的写作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她说奶奶写的事情让她联想到余华的小说《活着》,还说在港台和国外许多地方,“我手写我家”这样的家庭历史写作是一件时尚雅事。奶奶听了孙女这样说,高兴得合不拢嘴。
若后人读书有所心得,当是前辈写作的最好收获。家风就是这样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如今我们家族的第三代,在国内外不同的地方经商、工作、求学,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和梦想在继承和发扬着我们共同的家风:勤劳忠厚,热爱生活,努力学习,不懈追求。
我的父母亲一生正直廉洁、重教爱学,虽然他们没有给我们兄妹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父亲给我们留下了他的诗集,年迈的妈妈在80岁的时候,又写成了一本回忆录,她用她坚强勤奋的精神,又给我们子孙后辈上了一堂耕耘与收获的人生大课。
父母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令我们后辈世世代代引以为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笔财富我们有责任继承好,并发扬光大,愿母亲的书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也愿我们的后辈们能从先祖的生活经历中,更好地明白生活、做人、创业的真谛,为家庭、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好的贡献。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十个字大约是可以称得上我们的家风的。愿我的母亲健康长寿,引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懈提升和实现自我价值,不断传承优良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