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精神由来已久,我也听过很多次,但真正读完《阿Q正传》这篇文章之后,才深感鲁迅先生功力之深厚、讽刺之辛辣,对国民的劣根性描写得如此深刻。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阿Q经历从靠做短工的穷困、到通过倒卖赃物的暂时富裕,最后被赵太爷夺走所有财产的潦倒。他一生就稀里糊涂、混混度日,最后被冤杀头,这其中固然有当权者的草菅人命,但也与他自身的愚蠢、糊涂脱不了干系。他到死都改不了他的奴性,到死都没有任何反抗。
小说中阿Q的形象应该算一个典型,一贫如洗、无家无业,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是底层人民的代表。阿Q本是一个卑微贫贱的人,可是他自尊自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看不起乡下人,认为他们没见过世面。也看不上城里人,认为城里人把煎鱼用葱丝是错的。殊不知,是他自己见识短浅。甚至对于有钱有势的赵太爷,他也只是表面尊敬,在内心深处其实并不把他放在眼里。自轻自贱也是阿Q性格的一大特点:在被人揪着辫子往墙上撞头时,阿Q就说自己是“虫豸”,希望别人放过自己。一旦别人放过了他,他反而又以自轻自贱为荣,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这也是其精神胜利法的体现。
他性格中最能体现精神胜利法的就是自欺欺人:他被别人打时,就在心里说是“老子被儿子打了”;他自轻自贱后安慰自己说“我是个能自轻自贱的大人物”;钱被抢走后,他自己打自己,觉得好像自己打了对方一样……就连他在认罪状上画押没画好时,仍然还在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他说“孙子才能画好”。这是觉得他生命的纸,他却如此草率。精神胜利法贯穿了它的一生,可是他得到了什么了?除了一次次被欺凌、被奚落,除了越来越贫贱、生存越来越艰难,甚至最后被误判杀头。精神胜利法到底给了他什么?他在临死前,都还在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乐观本来是一个优点,但是不合时宜的乐观就是致命的缺点。我不免会想,他如果选择申辩、选择反抗,他的结果会不会不同?还是说他会陷入一种更深的痛苦之中?
这种精神胜利法也不知是阿Q独有的,而是当时的劳动人民普遍都具有的。内忧外患的中国,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他们的力量如此微小。似乎反抗与否,都对时局没有多大影响。于是他们就通过这种精神胜利法去安慰自己,使自己暂时的忘却这糟糕透顶的生活。可是忘却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只会让他们越来越麻烦,越来越丧失斗志,最后成为统治者想要将他们变成的那种顺民。
若人人都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都无所谓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都不进行任何作为,那这个国家自然是没有希望的。个人是可以不同的!个人的力量也许微小,但是若每一个个人都选择反抗,群体的力量就是巨大的。精神胜利法可以说是什么也不能带给人民,但人民若可以将其穿透,便能从无所有中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