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28篇。
《论语子路篇第十一》第14篇: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孔子学生冉有,当时在鲁国的权臣季家做事,职位很重要。在鲁国的历史上,季家当时很糟糕,想争夺政权,不臣的迹象都显露出来了。在上论《八佾篇》中就曾记载,季氏旅于泰山,孔子曾找冉有,问他能不能想办法救季家,纠正他的思想。冉有说不能,可是冉有还在季家做事,
有一天冉有退朝后,见到了孔子。孔子就问:你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啊?“晏”当“晚”讲。
冉有对道:“因有国政讨论。”先生说:“怕是季氏的家事吧!果有国政,我虽不在朝为官,我也该听说。”
朱熹注解——朝,音潮。与,去声。冉有时为季氏宰。朝,季氏之私朝也。晏,晚也。政,国政。事,家事。以,用也。礼:大夫虽不治事,犹得与闻国政。
我们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是时季氏专鲁,其于国政,盖有不与同列议于公朝,而独与家臣谋于私室者。故夫子为不知者而言,此必季氏之家事耳。若是国政,我尝为大夫,虽不见用,犹当与闻。今既不闻,则是非国政也。”
最后朱熹还对这则论语的作用作了说明——语意与魏征献陵之对略相似。其所以正名分,抑季氏,而教冉有之意深矣。
对此杨伯峻提出了不同意见。
杨伯峻注解——《左传》哀公十一年曾有记载,季氏以用田赋的事征求孔子意见,并且说,“子为国老,待子而行。”可见孔子“如有政,吾其与闻之”这话是有根据的。只是冉有不明白“政”和“事”的分别,一时用词不当罢了。依我看,这章并无其他意义,前人有故求深解的,未必对。
对杨伯峻先生的注解,我不敢苟同。这要结合上下几则论语甚至这篇论语来看。
《子路》篇以子路问政开始,中间多则论语提到“政”,可见孔子在这儿不是随便说的,而是有所指,我更倾向于朱熹所注。
南怀瑾先生注解——这一段记载很妙,也是孔子的幽默处。孔子说,我清楚得很,看起来好像是国家的大事,虽然我没有参加,不过就好像亲自听见一样。
孔子这个话非常幽默,想来,他说此话时,一定作了一个幽默的微笑,等于打冉有一棒。相当于是婉转的警告冉有,要注意为鲁国谋政,而不要仅为了季氏做事,甚至是敛财。
这对于我们今天经常为领导服务的人,具有相当的警醒作用。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