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脑的快速决策机制
面对越来越快速的社会,每天大脑需要面对很多事情快速作出决策。决策机制虽然可能有瑕疵,但满足了快速和节省能量的需求,具体来说,快速决策有3个特点:经验匹配、情绪匹配和就近匹配。
大脑在遇到需要决策的时候,会直接搜索自己的记忆库,寻找过去的经历中,是否有类似的经验或者情绪匹配当下的事情,一旦遇到匹配对象,则直接作出决策,作出类似反应,不再做进一步的匹配更优选择。
二、不符合MECE原则的规则都是潜规则
以前说过分类的MECE原则, 也就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如图1所示,a、b、c、d、e这五个部分构成了符合MECE原则的完全分类
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因为大脑快速决策机制中就近匹配规则的影响,很多规则被制定出来之后,是只有主要的a、b、c、d部分,也就是没有e部分。这样就会导致e部分就成了潜规则。
举例1:
某互联网公司要制定故障升级机制,由于业务复杂,所以故障情况比较多,甚至还经常出现新增的类型,所以负责人在制定升级规则的时候把已知的故障分类为a、b、c、d,为了把没考虑到的情况涵盖进去,所以又增加了e即由其判断需要升级的情况。
表面上看,e这一条比较主观,所以有些人就建议去掉这一条。 但从实际执行层面,当出现不在a、b、c、d情况的时候还是由该负责人判断升级的。所以,去掉e,意味着实际上出现了潜规则。
举例2:
大部分程序员在完成功能需求的时候,假设需求功能点是a、b、c、d,那么完成这些就当作是任务完成了。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异常情况会出现在e,而这个时候程序就可能会出现bug、安全漏洞等等。 这个e就是非功能性需求和异常处理等等。
之前在异常处理不当的风险一文中,说的也是类似的道理
举例3:
在学习的时候,有的同学在掌握了主流的知识点a、b、c、d之后,甚至考试考到满分之后,就开始沾沾自喜,以为已经完全掌握了。但是当考试的卷子中出现冷门知识点e的时候,往往就搞不定了。
观察班级里常常考试第一名的同学,会发现他们的特点是往往愿意帮助指导其他同学解题,这是因为这类同学在解题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发现自己之前没有掌握的知识点e,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解,如果当其在下次考试中因为这个e拿到更高的分数时,他会更愿意帮助他人解题。这其实是形成了上瘾现象
而观察班级里常常考不到第一名,例如第二、三名的同学时,往往会发现他们可能不一定愿意帮助其他同学解题,原因可能是他们会想,“我那么用功才达到这个水平,为啥要便宜了别人?”
总之,因为大脑快速决策的特点,人们不管是在制定规则、写程序,还是学习等各类情况中,都可能选择一种类似的就近匹配、抓大放小的策略,而这种策略违反了MECE原则(大部分是没有做到完全穷尽),最终留下了潜规则、程序bug、学习盲区等问题。而很多时候,这些遗留下的问题迟早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