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小红书推荐的年度好书,很多力推这一本必读,而我是经不起“忽悠”的人,一口气买了巴克曼的三本书,除此还有《清单人生》《不要和你妈争辩》。我带着一口气读完的心情开始,结果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星期。至今也没完全明白那些童话故事对应哪些现实。但这并不影响抒发一些感慨
小说主人公是一个早熟,另类的七岁小女孩——爱莎,和我家七宝一样的年龄,立马增加好感。她是个离异家庭小孩。她的外婆是一个古怪的,疯狂的,想干啥干啥的超不靠谱外婆。她也是爱莎最好的朋友,超级英雄。她总能站在爱莎的角度考虑,为了让爱莎忘记白天在学校被欺凌的不愉快,她从医院偷偷跑出带爱莎翻进动物园,事后朝警察扔屎球,甚至跟警察调情求放过……多么不靠谱啊,正是这样一个缺点一大堆的外婆告诉爱莎:“如果你摆脱不了坏事,就必须用更多好料去盖过它。”外婆做到了,爱莎因此谢谢她,爱她。
爱莎也恨她,因为超级英雄得了癌症,不得不死去。但外婆给爱莎留下了无尽的财富。她给爱莎留一个送道歉信的任务,在送信之旅中,爱莎更加了解邻居们和已故的外婆。外婆是医生,为了工作可以忽略女儿,跟外公也没有结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但可以确定,她对爱莎的爱是毋庸置疑的。
我喜欢这个搞笑又温柔的外婆。可能在她的身上有我们期待的影子。哪一个孩子不希望拥有这样一位超级英雄呢?——永远站在你这一边,特别是你错的时候。在她心中,你是全天下最聪明最善良的孩子。为了你,她可以得罪全世界。
自然就会想到我的外婆,她跟爱莎外婆一样勇敢。她是一个城里人,嫁给农民外公是因为方便给她的爷爷奶奶(埋在乡下)上坟,多么荒唐的理由。外公家家道中落,供销社任职的他按道理是得了个肥差,可他家庭责任感不强。所以,妈妈,大舅,小舅,等于是外婆自己拉扯大的。最不可思议的是,不识字的外婆,还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因此当官的生活方式陪了她一生——抽完and喝酒。小时候,我就觉得外婆气质非凡,一个会抽完喝酒打麻将的女人多么与众不同啊。在我的印象中,她跟外公的经济来源是贩卖豆子,干辣椒等。总之,作为农村人,她一辈子不种地。
她对孩子的爱是隐忍。在她七十出头的年龄,痛失爱女——我的母亲。两个儿子,因为文化差异(大舅是老农民,小舅是大学教授)总难和气。外公也是先他而去,潇潇洒洒。所以,那几年我知道外婆心里最苦,但无处诉说。有时,她看着我,眼里总会泪光闪烁。我读到了悲伤和无奈,还有母亲的影子。为了不麻烦孩子,她与外公一直都是单过,外公走后,她独居,谁家也不去。她也常说:先走的人有福啊。我不知如何去安慰她,也没有能力去照顾她。外婆从病危到离开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让我遗憾痛心。
再说说外婆对我的爱,不像爱莎的外婆那样开明,那样细心。但我得承认,我是全家最得宠的小孩。记得小时候,表哥表姐我们都想要零花钱,但他们不敢去,于是怂恿我。因为只有我,一开口准能要来。外婆的口头禅是:看我不把你剥了。剥皮的剥,好吓人,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每次都是舍不得真打。爱莎的外婆是错字大王,而我的外婆是目不识丁。有一次,我在看一本故事会,正考得津津有味。外婆走过来问我:看书呢?要认真看啊,多学知识,长大了就不在农村受苦了。我很想笑,但忍住了,就这样欺骗了不识字的外婆。从此我看故事书,都是光明正大的。现在想来,真惭愧。
在外婆家度过的童年,可能是我这一生最值得珍惜最难忘的回忆。想起来,没有太多悲伤,更多的幸福。我还是那个几乎不去给外婆上坟的小孩,可能也有说我没良心的,但我知道我一直将外婆装在心里。她很普通,但很爱很爱我。
说说爱莎吧。古灵精怪的小女孩,在我看来外婆说的是对的——她是最聪明的小孩。只有聪明的小孩会问东问西,会打破常规。而现代教育的今天,我们却在做一件可怕的事——将孩子模式化,标准化。考试考得好就优秀学霸,考不好浪荡学渣。这种标签式教育或多或少也体现在我自己身上。我总是跟七宝强调“妈妈不要求你考多少,但不能考成这样啊”这就是一句充满矛盾的废话。你既然不要求,那为啥考少了还是开心不起来呢。还是会逼着孩子去加倍努力,争取考好。其实,我们只是不够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你好,李焕英》里,焕英只希望她的女儿健康快乐就好。可我认为,那个年代健康快乐一样有饭吃。而如今却只能被碾压。我们应该找到一种平衡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快乐也充实,不当精英,但也拒绝傻白甜。
无论学习怎样,都是可以好好说话的。无论我们有没有自己的超级英雄,我们都可以努力成为孩子的英雄。真正在乎她的感受,而不是随便说说,或口是心非。
(PS尝试做笔记,以前看的小说可能因为缺乏笔记都忘得差不多了)